通過類似戲劇或夢魇的演繹,配合牽引情緒的交響配樂,還有華服和美景,這一版的戴安娜是美的。這種美帶有一絲在崩潰邊緣的寒冷,外加一些戲劇誇張的“矯情”,像極了英國南部的白崖。
這顯然不是關于戴安娜的典型叙事。去除經典逸事,将關鍵性的情緒變化濃縮于短短幾天,然後放在銀幕上,對表演張力的要求可想而知。在這一點上,Kristen其實值得一個提名的鼓勵。但戴妃絕對的共情感召力,被冗長的情緒反複消磨殆盡。關于“矯情”的部分,演技的确不夠自然。可能是由于希望貼近原型,K過多借助于舉手投足的細節,從而失去了塑造人物的平衡。這雖加強觀者對角色的可信度,也造成了情緒共鳴的阻礙。當然,這一部分,其他演員的集體背景式演繹也需要負一些責任。
從引用安妮博林的一刻起,有些期待就經曆了逐漸落空的過程。父權社會的安妮和上個世紀的戴妃對比,已經去除了階級性或皇室故事的經典共情,卻也缺失有力的關于女性覺醒的思考。影片更多向兩者的一緻性靠攏,放棄了更具有突破性的嘗試。隐晦的同性關愛似乎代表了大衆對人物的愛,包括結尾的那張紙條,的确是令人笃信的美好。但壓抑的女主,在過于掙紮的戲份中并沒有提供更具有突破性的态度。結尾雖美,但我甯願鏡頭停止在她驅車離去的鄉間道路上,而不是在短暫解脫帶來的沒有意義的安慰上。
當然,該片優點是導演運用電影手法的效果疊加。配樂的凄厲配合空鏡的冷色調,人物的哀鳴配合曆史的悲劇,幾乎完全放棄叙事性,試圖帶人投入到情緒推跌且稍帶驚悚的痛苦獨白中。
最後的最後,6.5分。
(文中圖片原圖均來自豆瓣)
「不語」,公衆号“不著”每周四影視單元,更多内容可關注微信公衆号(搜索"willyi_")
個人喜好,歡迎讨論,拒絕罵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