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在朋友家看《繁花》,一開場胡歌車禍,因為一隻414股票。
朋友講自己買了大盤股,竟然跌去40%,“這合理嗎?這不合理。”
回家之後看後面“寶瀛大戰”,小江西跟着買601,結果大戶胡歌強總之類的賺的盆滿缽滿,散戶如小江西之類隻能套牢。後面辛芷蕾被請進局子喝茶,我還以為在拍“本能”——一口咬定自己什麼都不知道,豔光四射高跟鞋皮裘裹好。一看就知道這隻女人不簡單,但是從口裡也挖不出東西來。
真是市場沒有監管可以為所欲為。散戶買股票真的要慎重。最好是不要買股票,不一定哪一天人家内幕消息操縱股市玩的飛起,買大盤都好跌去一半,真的不太合理。以前中國人愛買樓房,現在國内房地産業暴雷了,難怪中國人跑到英國,新加坡去買樓房。是在是沒有别的投資渠道。
一回飯店,胡歌一拉後備箱,裡面幾箱子鈔票。公安局也是吃白飯的,稍微盯一頂,這不就是證據?不然你做外貿的幹嘛給人家開飯店的送錢,正門送進,整條黃河路都看就發錢。要是純粹軋姘頭,這也太大張旗鼓。果然晚上人家就開車來接人,大晚上還能送到哪裡去?車戲拍的太隐晦,辛芷蕾倒是點名隻想“睡一覺”,胡歌在大馬路上看着普希金還要吃一根事後煙。
電視劇的《繁花》,大概是想走美國肥皂劇的編法,人物一驚一乍,劇情起承轉合,夾雜些回憶閃回,然後穿插些懸念配樂,中間再搞些搞笑橋段。
演員和鏡頭是美麗的,也就磕嗑瓜子看下去。隻是裡面道德太可疑:
一個就拿100塊工資有舊社會大佬氣質的爺叔,好像武俠小說裡無欲無求隻想帶個徒弟的前輩大俠風清揚周伯通之流,帶着胡歌這個小弟投機做生意,也不知道圖啥。
股票市場就不講了。道德實在是可疑,可疑,真的也不能怪人家散戶傾家蕩産來撞你。
做生意這條線還不錯,請個費翔就能紅遍上海,費翔老師真是頂流。
27号的道德也是可疑,辦公室鬥争,你要真說冤枉,汪小姐也并不怎麼冤枉。
寶總這隻男的,真當不行。
本來看看以為導演想塑造一個唐僧,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人到中年沒有了世俗的欲望。後來看看,原來也就是一個中年土老闆,處處留情,傳說中的三不渣男,不主動,不負責,不拒絕。
特别雪芝這一段,真的是敗筆。特别是看到女人嫌貧愛富,才痛定思痛要下海拼殺,這也太美國,眼熟不拉,是不是像How i met your mother 裡的Barney。看到前女友在做服務員,跑過去問個麼我發達了帶你一起發财,真是看的難受。這一節,到底是誰愛錢,看的一清二楚。原著裡總是“不響”,這才是該“不響”的時節,有情人一上來就談錢,真是庸俗。
我特别喜歡馬伊琍在日本的故事。比較童話。紅圍巾呢大衣的馬伊琍笑的明眸皓齒,鏡頭像90年代廣告。很元氣充滿希望的感覺。在門口送胡歌一隻上上簽,天真的有點十三點。反而是胡歌這隻男人,心裡想的是做買賣。導演後來還是打算演一出灰姑娘戲碼。可是回了上海,等不到浪子回頭——自己翻新飯店做日料宰外賓遊客,回頭搭上深圳的強總。我是覺得心疼的。胡歌說這賬不要算了,确實是,這個賬是算不清的。人家在等一個等不到的人,她心裡沒有數,你自己心裡也沒有數?這個時候不聲不響,是想好處占盡。蠻絕情。
汪小姐比較“良家”,人物是可愛的,胡歌大概是比較動心的一個。可是汪小姐要一個結果,寶總嘴上講講要避嫌,心裡大概滴滴清,他喜歡27号的汪小姐,離了27号的汪小姐不過是個蠻可愛的小姑娘,自己下海要和他搶生意,他還要去吓唬一下人家。至于要和汪小姐結婚,這件事,寶總是肯定想也不想的。暧昧的時候吃一客排骨年糕是情調,娶回家天天吃也要膩味老掉。不過看到汪小姐和貂總合夥開公司,我擊節贊歎,實業家總是好過股市裡空手套白狼的經濟犯,“身邊人不一定最喜歡但是要珍惜”這句話我還是蠻喜歡。
李李,和寶總我看是相當般配的兩個人。露水夫妻。精神上相當契合,惟金錢論。繁花的原著裡,李李這個人就像港片裡的傳奇女人,搜集斷手斷腳的玩偶——這個愛好曲家瑞老師也有,但是帶了男人回家,不開燈,纏綿完了,再自述身世,玫瑰刺青,好像凄豔的女鬼。
原著是鬼氣森森的一本,像聊齋,阿寶比較像書生。聊齋裡的書生,一般都沒有什麼大用處,好處是膽大,多情。
李李講,阿寶不結婚因為心裡一直有個小姑娘。這就是玩笑話,我是不相信十歲的青梅竹馬和三十幾歲中年人的男歡女愛并提,不過是臨水照花的自憐。好日子小時候一早過完了,人受了太多折磨,老了倦了,懶得再去深究愛情。日久天長又怎樣,比起無情,更像是一種懶惰。等看到李李剃度出家,阿寶倒後悔起來,男人有時候就是有這種自我感動的英雄主義,李李說要嫁人,他在一邊叫自己“娘家人”,真是好笑。兩個人心裡怎麼想,大家都懂。到了人家牌一推下桌了,才曉得曲終人散的寂寞。理解,但是沒有意思。
汪小姐更像女鬼,到了末了像懷了蛇胎。非常凄厲執着。但這個人凄厲的也沒有什麼道理,所以更加顯得恐怖。不明白為什麼作者對她有這麼多的惡意,市儈的女人,汪小姐後面的梅小姐,作者安排她貪圖富貴又打回原形,還是比較心慈手軟。男人比較喜歡聖母/處女一類無暇的女人,春香,蓓蒂之類的,為了保持她們的聖潔性,安排早早離去,成為永遠的白月光和朱砂痣。
我還是比較喜歡小琴的故事,也像是女鬼——最後墜樓,警察拿出日記,原來愛情也是精心編織的假象。等着書生上鈎了吃幹抹淨。我還蠻喜歡這個故事,因為愛情上當受騙的女人多見,因為愛情上當受騙的男人少見。
我是九十年代沒有吃過什麼苦的人。知青故事是我外婆那一代人的故事。聽過覺得非常恐怖覺得沒有必要。在法國,有太多動物保護主義,要人吃素,因為要避免“souffrance inutile”——沒有必要的忍受痛苦。我想中國人,尤其是我外公外婆那一代人,聽了肯定要翻白眼,中國人一輩子要忍受多少souffrance inutile。誰來關心你雞鴨鵝豬過的開不開心,牛要聽莫紮特,雞要走地。
中國人在乎的是桌上的小菜吃的開不開心。别的不可以掌控,至少吃什麼還是可以自己做主。
說到底我還是喜歡看小情小愛,怪力亂神的故事。大叙事,大時代,鮮花着錦,烈火烹油的故事,還不如打開電視看春節前的新聞聯播,一切都穩中向好,螺旋上升,年年豐收,家家團圓,讓人心平氣和,充滿希望,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