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現實的角度來講我們都知道在面對選擇時,一個是聾啞父親一個是有錢的母親,我們應該選擇那個能給自己帶來安穩的母親。但木木依舊選擇父親是因為早熟的她知道父親不易,他很難和别人正常的交流,她不放心自己的離去讓父親孤立無援,因此她連學校也不去,後來願意去學校也是因為知道父親内心的期許同時明白隻有自己去學校,才能有機會和父親在一起,那樣母親不會覺得父親耽誤自己成為正常人。但後來她發現父親的傷痕,幼小的她知道父親一定在幹着某種危險的事情,所以在公園吹笛子時,她盡可能的安慰着父親,稚嫩的眼睛流露着悲傷的淚水。直到她跟着父親上了車,她看見父親要撞上去時,立馬出聲制止。但她面對這種情況并沒有埋怨怪罪父親,因為她知道父親是為了給她更好的生活,此刻她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會給父親帶來負擔,所以她選擇了母親,希望父親一個人也能好好生活,不要為了自己去幹危險的事情,其實故事叙事能夠感受到刻意的苦難,但生活就是充滿了未知的事情,這些艱難體現了父女之間默契的愛意,父親是無聲的,但父親對女兒的愛,充滿了力量,他可以不顧自己的安危隻願女兒更好。當然也有争議的時候,在醫院撥打電話猶豫的時候,他在權衡女兒的安全和女兒的撫養權,因為他知道這個電話打出去後女兒的撫養權就很難拿回來了。還好他選擇了打電話而不是隐瞞為了滿足自己的意願。
對于電影鏡頭總體來說也算是不錯。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馬一次次撞車時與木木鏡頭的轉換,在接連幾天重複的日常後,小馬從秋千上醒來,那架秋千和木木滿臉笑意蕩秋千相呼應。在這個鏡頭産生的一段對話也挺值得深究。小馬說鲸魚沒有聲音,但木木說:它的同伴會聽見。正如聾啞人,他們的世界無聲,但懂他們的夥伴會通過肢體通過眼神知道彼此的心意。電影中還有一段鏡頭讓我覺得挺有意思,和小馬一起時,木木隻能穿着校服吹着塑料的笛子,但和媽媽在一起後她有了漂亮的小裙子和精緻的笛子,她也可以選擇更加優秀的老師,隻是這個時候的木木不會臉帶笑意的看着窗外,和父親無聲的手影也隻剩下自己。
看完電影整體思考了一下,我有可能更希望電影能多些日常叙事,聚焦聾啞人的日常生活,當然如果過于細緻有可能就是另一種片子了,但我個人覺得日常一點的更能體現現實生活中這類人群更迫切需要改變的現狀。但也很驚喜電影中有很多演員是真正的聽障人士,一瞬間感覺這部電影變得更加深刻。看着片尾那些視頻中的普通人,很開心他們的日子不像電影般充滿波折,能夠開開心心的勇敢追逐自己的理想。如果說看完電影有什麼想法,那我希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和聽障人士交流時能多些耐心少些抱怨,平等的正視他們,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身為公民的權利。讓他們不要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格格不入的。他們難以發聲,但不要妨礙他們内心對世界的熱愛,他們也能用無聲的力量去表達自己洶湧的愛意。
《不說話的愛》:無聲的力量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