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看完电影后震惊于张爱玲风格大变,火速找了原文方才安心。张爱玲还是擅长沪港洋场中女性的悲剧,原文中易先生不见得多爱王佳芝,从梁润生到邝裕民,每个人都在给王佳芝灵魂的天平上压上砝码,王不是一个优秀的特务,她只是一个学生、棋子、女人,她的动摇是爱的残缺与情感的扭曲,她的爱卑琐,也适配同样卑琐的易先生。

李安的改编有17年文学的味道,王佳芝在电影中多了几分英雄气概,由此易先生也比书中更有人情味。17年文学无法忽视革命,非理性的狂热使电影于爱与不爱之外引出了历史的深度。此外,王不是易的玩物,她的精明和对人性的刺探使易先生棋逢对手。印象很深的有王佳芝红着眼怒吼她与易先生肉体的相互折磨,句句讽刺黄磊和邝裕民的懦弱不堪。在榻榻米上王佳芝为易先生唱歌一段,在床上他们环抱成环形针的一段,王不是因为那刻硕大的钻戒动心,革命年代他们都在演戏,各自阴鸷而有手段使其命运已然缠绕在一起。王佳芝放走易先生走是被压抑的反抗,她敢用死逃离不堪的人生。

易先生坐在空了的床上在想什么,是王佳芝唱歌时自己掩面而泣的动容吗?是起身离开太太们无休止的牌局的最后一次赴约吗?总之绝不是张爱玲写的那样孤芳自赏“男子气”。或许张爱玲塑造的易先生更接近时代的苍凉,而电影中的易先生,尤其是梁朝伟充盈泪水的双眼,让观众忍不住慨叹。

P.S:扣0.5是因为书中很多玩味的细节没拍出来,以及,霸王别姬是5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