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因為之前看了詠梅在十三邀的采訪片段,出于對詠梅的好奇,我在愛奇藝上看了《出走的決心》。電影很好,節奏非常流暢,姜武在裡面的台詞也非常典型,一度讓我直誇典中典。一劃到下面的評論區,就立馬笑了,如果說電影給我帶來了溫情和感動,那麼評論區給我帶來了2025年第一天的笑料。

無怪乎當代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孩子,連一部倡導女性跳出框架、勇敢追求自我的電影下面,都全是泛着男臭的蛆蟲在叫嚣,還會有多少女性願意進入婚姻生活中生兒育女。2024年的生育人口已經低于抗戰和三年饑荒時期了,不結婚不生娃是當代年輕人的非暴力不合作。

電影其實說白了,就是如果年輕人實在要結婚生孩子,那麼或許應當首先做好有足夠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實現獨立育兒的準備,不要連累上一代。捆綁上一代來實現自己的獨立發展,本身就是利己的行為,更談不上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實在要父母幫忙,那麼就給出育兒嫂的市價,别把父母當做免費勞動力,讓父母出錢出力還不讨好。

但這個經濟下行的年代,年輕人本來養活自己,承擔房貸、房租、996等各種壓力就已經喘不上氣了,哪有精力再獨立育兒。女兒說她在家帶娃的時間感覺自己“被困住了”,所以怎麼都要出去工作,那即使孩子上幼兒園仍舊要日日照顧孩子的隻能圍着孩子轉的母親,是否也應該并能夠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呈現出了兩代女性之間的張力。女兒是愛着母親并站在母親這邊支持母親的,可是女兒同時又是需要母親榨取母親勞動力的;母親是愛着女兒呵護女兒想要替女兒分擔的,但母親同時也想要有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于是女兒的困境遇上了母親的困境,試圖理解母親的女兒卻絲毫沒有希冀父親的改變。孩子都上幼兒園了,按理來說母親走個十天,讓天天釣魚和打乒乓球的父親,幫襯着年輕的兩口子接送孩子本身也不是什麼難事。但父親下意識拒絕這個方案,連女兒都下意識覺得行不通。這本身是可悲的,習慣了一個人什麼都不做,變相就等于這個人什麼都可以不用做。

或許女兒的丈夫算是個不錯的丈夫了,但是為什麼沒有男方父母的輪替(隻有幾天的探望),為什麼育兒後的一家四口還要擠在父母的老房子裡,為什麼不找小時工。現實的疑問一個接着一個,終究的答案不過就是不方便、不可行、不夠錢…… 所以當代人直接不生了,因為生育就意味着必然存在着犧牲和委屈求全的部分。年輕人開始學會了更愛自己,相對于養孩子,他們更情願把自己重新養一遍,讓自己過去受的委屈和苦難慢慢消弭,不再成為每每想起都忍不住氣到手抖或痛到落淚的憤恨和傷痕。

去tmd老老實實、服服帖帖生孩子吧,讓這些可笑的、泥巴做成的既得利益者向外國友人真誠發問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