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直接擺出我的觀點,這部電影是一部不錯的劇情片,演員演技在線,劇情跌宕起伏,個人覺得成功之處是對于小人物在戰争中無能為力且矛盾糾結心裡的刻畫比較到位。但是對于大背景環境刻畫幾乎沒有,對于觀衆情感上的拿捏還是差強人意(應該是跟這個導演有關,這個導演以前主要還是拍小成本電影的),個人覺得導演功力還是不夠,對于這種主旋律的電影不能過度抒情更不能抛開主旨,對于電影描寫面過于狹窄很難引起觀衆共鳴,讓觀衆看了個寂寞。
所以,看過沒看過的朋友把它當成一部劇情片來看待可能就容易接受一點。
結論抛出來了,下面容我慢慢狡辯,啊不對,解釋。
大概說下人物原型吧,片中主角張譯原型應該是孫海潮外交官,隻不過做了已輸出了,孫大使2011年到非洲任職,2012年至2014年多次組織撤僑,使我國數千在利比亞企業的員工以及其他人員安全撤回中國。所以片中領導對張譯的稱贊并不是節目效果,是真本事。并且包括穿行沙漠回到安全區的歸途也并非虛構,是真實發生的故事,更加令人難以想象的還是,同胞們穿越的還就是撒哈拉沙漠!最終結果是,全員安全返回基地。而真實的撤僑中,孫大使早在戰争擴大化之前就申請提前進行撤僑,所以部分國人其實在兵臨城下之前就走了,剩下的沒走的也在後面通過各種正常後者非正常的渠道進行撤離,當然,利比亞撤僑成功不僅是他一人功勞,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英雄我們不知道而已。
其次是背景故事,該片虛構了一個非洲國家,其實很容易發現這就是2011年的利比亞,當時有約3.8萬餘國人滞留利比亞,國家很重視這次撤僑行動,首次出動軍艦協助撤僑,還在後續利比亞海陸空交通癱瘓以後派出4架伊爾76飛機把困在塞蔔哈的5000多國人安全撤回。這次撤僑意義非凡,是我們國家第一次出動軍艦、軍機進行撤僑,這意味着遇到緊急情況,軍艦可以掩護國人撤離,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為什麼叛軍遲遲不打港口的原因。撤僑總計帶回3.8萬餘人,相比以前我們隻能租借外國飛機船隻,這次撤僑可謂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當時第一批撤僑的時候在港口的不僅有我們國家的幾萬國人,同時還有很多發達國家的公民滞留無法撤離,這種時候,高喊人權,高喊自由民主的國家反而對本國公民不管不顧,而我們則通過像希臘、馬耳他等租借船隻等手段拉回自己同胞的同時還接回一部分其他國家的公民。當滞留的國人看到來接他們的“徐州”艦拉起“祖國歡迎你”的巨大橫幅的時候;當伊爾76尾翼上的五星紅旗出現在風沙肆掠的非洲沙漠的時候;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熱淚盈眶,沒有什麼比把你帶回來更有安全感了!中國護照不能把你帶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但是能把你從任何一個國家帶回來!這句話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但是必須強調,撤僑這件事看似是外交官在做工作,實際上是整個國家在後面保駕護航,沒有國家做堅強後盾,你的國民去到别的國家也不過命如蝼蟻,這點我們太有體會了。
說完人物和背景,我們再來說說電影中出現的導演想呈現給我們的東西都有什麼。随便挑幾個我覺得有意思的講講吧。
①電影開始一行人坐車回使館就能看出來三個老鳥帶着一個菜鳥,最後還差點被菜鳥坑的回不到使館,突出一個張譯等人的經驗豐富。這種對于人物的鋪墊其實很重要,為後續劇情走向做一個交待,不然突然爆發的劇情很有可能就成了不切實際的瞎掰。
②随處可見的卡大佐畫像這幾乎就是明示了這次就是利比亞内亂。而且是在卡大佐被殺以後。
③劇中很多故事情節都是真實發生的,不是導演弄出來的節目效果,比如華人聚集在市場通過自己手裡的棍棒多次對想要搶劫我們的當地武裝進行抵抗,抵抗中11人受傷。要知道,對方可是有槍的。這個故事一方面反應我們的團結,更多的其實是告訴我們在一個政權更替的國家印着漢子的護照才是最強的武器,試想如果是其他國家的公民遇到武裝力量,别人怎麼可能會顧忌你們的生命。
④片中很多場景切換的鏡頭,前一秒還在炮火連天的非洲,後一秒直接跳回除夕前夕的北京,這個從戰亂到和平的切換很好的诠釋了什麼叫先有國,才有家;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的道理。同樣噼裡啪啦的聲音,它可能是槍炮,也有可能是鞭炮。
⑤繼上一條,導演特地安排了兩個不同國家的外交人員在特殊時候遭遇的戲份,這是整部電影的亮點,兩人從最開始的互不對付,到最後惺惺相惜整個過程讓我記憶猶新。同樣是公務員,同樣是外交人員(簽證官也算半個外交人員吧,嘿嘿),同樣為了國家鞠躬盡瘁,但最後的結局卻大不相同,一個經曆無數次危險後回到了家中和家人團聚,另一個卻被叛軍吊死在邊境哨站。你要說他們唯一的不同,恐怕就是生長的土地不同了,這就是戰亂帶給一個國家人民的傷痛,人命如草芥!可是,我們何嘗不知道這種感覺呢?張譯走之前那句祝福發人深省——活着!對的,沒有什麼華麗辭藻,沒有什麼高尚的使命和夢想,活着就好。可是亂世之中,活着都成了奢望,哎,看到這麼優秀的簽證官被處死,真的是讓我唏噓良久,然而,像這樣的普通百姓,整個戰亂時候還有數百萬。
⑥這個導演大的東西沒有呈現,騷操作倒是不少,張譯剛見到反派軍首領,就看見他在吃牛排,沒錯,真的是在吃牛排,有點像惠靈頓牛排,而且這個首領還是左撇子。就看見他标準的刀叉用法和切牛排的手法,在戰亂中還能吃的這麼怡然自得,一看就是師父教的好。這就是編劇導演的調皮之處,告訴你誰是始作俑者。
⑦整部電影,張譯隻有為了保護同胞的時候拿起過左輪,其他任何時候任何外交人員都沒有也不會拿起武器,因為首先拿起了武器你就成了武裝人員,你的外交護照甚至你的國家都無法保護你,其次,在武裝叛軍面前,拿起武器并不會讓你活得更久,隻會讓你死的更透。我們的武器就是護照,就像古代使臣出使而自己卻手無寸鐵的時候,能仰仗的隻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以及身後的國家。而國家的綜合軍事實力恰恰起到關鍵作用,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大力發展自己的軍工科技,就是為了讓不講道理的人跟你講道理。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就像刻在我們14E人骨子裡一樣。其實,在90年至10年,我們也進行了數次撤僑,但是那段曆史卻比這殘酷的多,甚至我們到現在都不願提及。這也是這次撤僑派出軍艦意義重大的原因。到了2015年也門撤僑的時候,我們不僅派出軍艦,而且還打出了氣派的标語:這是中國海軍設立的安全區!無關人員請勿靠近!現在我們變強大了,但是在我們貧窮落後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忘了把同胞從海外接回家。
⑧彩蛋中出現的吳京對該片進行了很多支持,影片字幕也特别鳴謝了他,看見他和張譯在一起給我第一想法就是,說出來可能你們不行,這倆人加一起撤過3次僑!
最後做下總結吧:
電影整體感官還行,反正當成一部紀實劇情片看還不錯。片中将很多外交官的家庭、工作、遭遇等等因素揉在一個角色上面,讓觀衆能夠更加真實的看到這些遠在異鄉的勇士所面臨的的危險與痛苦。讓我們能體會他們在戰亂國家每做一個決定的艱難和掙紮,在炮火中逆行這種迎難而上的勇氣。讓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鞭炮聲和其樂融融的年夜飯。但是影片問題還是有
1、把筆墨基本放在了小人物在大事件中的台前遭遇和選擇上,而忽略了介紹撤僑中幕後人員的作用,這次時間能成功其實是很多人努力的結果,而不僅僅是一個大使館,把一部撤僑電影硬拍成了一部紀實劇情片,這不應該。
2、另一方面結尾其實還是沒有回到主旨上來,主旨是國家才是人民的後盾,看完這電影給人感覺這撤僑就像和政府沒關,全憑張譯個人一己之力,就把100多人安全送回來,其他人隻在後面呐喊助威啥也沒做,這明顯是不符合邏輯的。
3、院線上映的應該是剪輯了不少,有些地方看的人莫名其妙的,就是銜接部分沒了,包括王迅吃咖喱那段不知道怎麼也沒了,那段在預告片中觀感還是不錯的。
還是那句話,整體觀感還行,可以看得出來這幾年國産電影質量進步不少,加油吧,希望以後的國産電影越來越精彩吧。
最後用我媳婦出電影院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感覺不如看張譯上次撤僑來的痛快!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