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動畫豆瓣評分9.0,宮崎駿的《風之谷》《幽靈公主》8.9,《哈爾的移動城堡》9.1。
故事的開頭有點像《長江七号》,本不富裕的家庭非要送孩子去私立學校,這就是悲劇的開始。私立學校裡的學生普遍來自和錢談戀愛的拜物教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哪會善待一個非我族類的窮小子。要說學習的話,用錢篩選學生的學校也比不上隻用成績篩選學生的學校啊。孩他媽看起來很偉大,其實很傻,就像莫泊桑《項鍊》裡的女主角,為沒價值的東西辛苦工作,也害了自己的孩子。
未來世界可以花錢改造自己的身體來獲得反應速度、肌肉力量、感官靈敏度等方面的增強,但改造過火的話會變成賽博瘋子,這個設定挺有意思。
Peter König做過一條指北皮帶,把它系在褲子上,不管怎麼轉動身體,皮帶朝着北方的位置會震動。Peter König找了一個志願者測試這條皮帶,六周後,志願者擁有了超常的方向感,在距離自家房子100公裡遠的地方可以準确無誤的指出房子的方向。這個實驗說明,人腦可以處理額外輸入的“感官”信号,人類可以通過改造自己的身體來獲得本不屬于自己的能力。
代價是什麼?人類的行為和意識可能會被這些植入物侵蝕。本傑明·利貝特做過一項關于意識的重要研究,他發現人移動手指的意圖腦信号(準備電位)比他們有意識做出移動手指決定的腦信号要更早,也就是說,意識是在回溯性的解釋剛剛所發生的無意識行為。佩戴指北皮帶的志願者可以指出自己房子方向,這不是意識思考的結果,而是意識事後解釋為什麼自己會指向那個方向。當一個人有了越來越多的植入物,這些植入物會引發越來越多的無意識行為,它就越來越不是原本的自己,就可能變成賽博瘋子。不說這些遠的,智能手機已然是人體的外部器官了,手機用戶的能不能有效控制自己刷短視頻玩遊戲的沖動?沒有手機之前是不是沒有這些沖動?
為什麼男主和他的前輩像吸毒一樣持續的改造身體,直到變成賽博瘋子?這種改造具有心理層面的成瘾性還是病理層面的成瘾性?意識如果隻能進行回溯性的解釋,就牽扯到人類有沒有自由意志的問題,持續改造這件事會不會完全完全不受自己控制?Uri Maoz等科學家發現了本傑明·利貝特實驗中的一個問題,受試者在實驗中做的都是無目的、無原由、無後果的三無“任意決策”,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少決策都是需要深思熟慮的,是有目的、有原由、有後果的“故意決策”,實驗表明,在任意決策中可以捕捉到清晰的準備電位信号,但在故意決策中完全沒有準備電位信号,說明意識在“故意決策”時可能提前講好了自己的故事,不需要回溯性解釋。
如果男主的自由意志不足以對抗改造瘾,女主為什麼眼睜睜看着男主自毀而不幫他戒瘾?這個問題後面再說,先說男主獲得能力之後幹了什麼。男主通過目睹自己母親的死亡,覺察到了社會階層的存在,對霸淩自己的同學做出了反擊,然後,就辍學成了黑社會混混,動畫裡管這個職業叫賽博朋克。他并沒有用自己的能力去鬥争,也沒有用自己的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而是變成了壓迫自己的資本的打手,變成了資本競争的犧牲品。
這部動畫揭露一些社會現實,但沒有任何的反思和反抗,因為它本身就是資本的産物,資本會号召大家起來反抗自己嗎?有人會說,奈飛是出了名的不幹涉主創的創作,但奈飛會篩選創作者啊。它為什麼選韓國人拍《鱿魚遊戲》,選日本人拍《邊緣行者》,這兩個殖民地被改造的到位呗,跪拜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絕對不反思。
說回女主。即便到了未來世界,腦力勞動能力依然沒辦法靠花錢改造解決,隻能通過學習和練習,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設定,說明創作者覺得體力可以折騰但心智這玩意不能亂搞。女主不能和男主溝通共同解決問題,隻能默默的守護着他,這就很像《大話西遊》裡二當家和春十三娘的橋段,是一種倒錯的感情。守護的同時,又看着男主成瘾自毀不制止,就更倒錯了。
抛開沒人反思這個問題,男主的改造瘾、女主倒錯的情感和男女主之間的溝通障礙都沒有得到解決,一直懸置到故事的最後,生離死别,音樂起,觀衆熱淚盈眶。這個結局方式反映出人類的情緒是很容被操控的,雖然有很多不解,雖然對劇情不滿意,但隻要犧牲、救贖、升格、音樂等視聽元素到位了,符合“感動”這種情緒的觸發條件,就會“感動”。這說明“情緒”并不是心智裡比較底層的東西,而是意識形态可以塑造的上層建築。
如果無條件的接受“情緒”,沉浸在“感動”裡回顧整個故事,這個故事是一個模樣。如果跳出被刻意觸發“情緒”,追問故事中沒有回答的問題,這個故事就是另一個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