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去現場看過這些‘大作’的人光看看這些‘影評家’們的訪談似乎還覺得真的是什麼大師佳片嘞。

實際上呢,首映現場全廳噓聲不斷,映後導演帶着演員狼狽逃跑,豆瓣清一色的一星爛評。

一個如此不堪入目的三角戀瑪麗蘇爛俗愛情故事,嵌套上崇洋媚外的自由召喚和對内地一切的踩一捧一,配上古董一般的電影本體。除了叙事真的非常符合布爾喬亞審美是一文不值。留子們是不是對現代人的生活有什麼誤解?這種東西能拿到龍标還被平遙這麼推?

你說先鋒?裡面的戲劇确實是有趣的,歐洲景觀也很漂亮,但是導演顯然不關心戲劇,而隻是把戲劇變成了簡單的一個符号:我們歐洲很文藝,我們歐洲人很熱情,我們歐洲人尊重女性,我們歐洲人不用被封建壓抑。一到國内好家夥,刻闆印象全往齁死人的程度寫。

不否認這些差異,不否認這些問題,而的确藝術也不負責解決問題。但是這個導演一來不用現實全用想象,二來往死裡誇張,真的很像投名狀。

結合一些片子,發現一個最近的現象:許多新入行的導演(容我冒昧,女性為主)的生活完全與社會大衆割裂,不事生産也不做調研,被困在“精英”“文藝”圈層的信息繭房裡,對社會問題的認知隻有從上到下的聽聞,觀點普遍經過同一圈層的極化。選取題材隻能找一兩個自己身邊繭房之下看似“社會大衆”的例子(以愛情關系為主),着重的去移情其中的“不幸”(以與自己立場相似的主體為主),并将其視為一種膚淺單薄的二元對立問題,以洩憤和共情作為創作出發點,充分運用想象和構建而不是調查研究進行寫作。同時順便展現自己“精英”“文藝”的審美趣味和審慎講究(以及一些很自然的崇外),構建一套布爾喬亞式的鄙視鍊體系,以求獲得同一階層的共鳴。而電影這個媒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意識形态詢喚功能,你拍的再爛都會有人被詢喚從而與你共鳴的,畢竟這樣的人真不在少數。

電影其他有什麼可稱道的地方嗎?分鏡毫無設計,一看就是導演開擺讓執行和攝影free的,就管能看了。演員的表演很盡力,但是這個導演的本根本沒什麼空間來演的。景觀化的中産階級生活神話,和現實八杆子打不着。女性困境?你管這就叫女性解放?拜托現在是什麼年代了啊。。

中國電影到底還是個靠關系的場域啊,真爛。要不是導演現場帶着演員走了,不然映後肯定得問問這姐姐,是不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感覺很丢臉啊?

這種片入圍平遙你究竟靠的是什麼關系?都什麼水平啊?中國當代電影創作者真就這水平?觀衆挑幾個上去都比你能拍。

和這個片能共鳴的朋友,很抱歉我這麼措辭。但是或許我們真的應該多去關注一些客觀實在的世界,去看看除了咱中産free play留學随後升遷的成長之外的其他人生路徑。我們需要觸及現實的電影,需要拓展邊界的電影。我們不需要這樣的電影。

其實最好的态度是不評價,少說話。但是實在忍不住。哎。

那些影評自媒體好像真的是能買的?全都在給這個導演站台,發各種通稿,這真的太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