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以受害者主觀視角展現校園暴力的現實主義影片。
它試圖反映校園暴力背後的家庭和社會原因,校園暴力可能是因為控制欲強的父母,家庭的貧窮,校園小環境的逼迫,也可能是人性中的惡與弱。
這部戲是有結構的。先從出獄後的陳念從use to be和看到沉默寡言的少女,閃回,回憶了過去,與結尾進行了鏡相呼應。女主以成熟細膩的演技,讓人産生了看下去的濃厚興趣。也從一名青年女性的視角,将它的受衆(青年人)也想起過去的陰暗時光,激起廣泛共鳴。如果剛開始就切入少年陳念的視角,顯然不易于産生共鳴。
從鏡頭上來講,這部戲主要是受害者主觀視角,跟随拍攝,大量特寫鏡頭,讓觀衆體驗到主角的遭遇,突出校園暴力對于少年的創傷,引起共情。使用了大量的鏡面反射鏡頭。如在片尾陳念探監時,兩人的表情在玻璃出現的重影(兩人隔着牢房但心在一起),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緒和釋放。如兩人押往監獄,隔空對話,再到兩輛車在高架橋上分離的鏡頭,都充滿了象征的味道(象征兩人的分别)。
導演選角不錯。女主無論從年齡還是從表演風格來講,完美适合這個角色,大量特寫鏡頭絲毫不在話下。對于易烊千玺來說,大量特寫鏡頭,對他來說演技挑戰最大,但效果異常的好。男女主在小屋裡的對手戲和對白,體現出少男對少女性的好奇,男女少年之間觀念差異的細節,小插曲沖突,兩人從陌生人,偶遇,共同遭遇,以及本質裡善良的一面,讓男女主分别都有了成長。女主學會了信任,男主學會了保護,這樣的過渡不至于讓男主保護女生的動機削弱。
當然,跟許多電影一樣,這部戲也有缺點,而缺點,我在第一刷時就能感受到違和感。直到二刷,細細做筆記,才發現是有比較大的缺點:
第三分鐘,小蝶長期受校園暴力,而外表除了神态不對勁,沒有其他任何傷痕甚至連淚痕都沒有,皮膚水嫩嫩,這顯然不符合長期受欺負的受害者狀态。小蝶跳樓後,一些陳念的主角視角展示圍觀學生的麻木不仁(重複鏡頭有點多,讓人感覺可以再精簡),讓我想到這應該是一部諷刺的影片,這是初步的印象,但後面發現它又諷刺的不徹底,不知道是不是删減的原因。
第八分鐘,審訊室警察問話。陳念受審時,有用到閃回交代懸念,透露小蝶死亡線索的時候有閃回,交代小蝶自殺線索。但閃回内容與台詞形成強烈反差會更好。比如陳念說,這個學校不需要有朋友。這麼一句深刻而有暗示性的一句話,應該有一個閃回,而這時候并沒有出現閃回,隻是平靜交代。
第十分鐘,陳念因同情小蝶的行為,受到了施暴者的特别“關注”。她回到教室,見椅子上的紅墨水,她掃視全班,不知道是誰做的。其實作為有着ptsd的學生來講,看到紅墨水會立刻意識到自己成為了下一個暴力目标,産生驚恐情緒,一個班級有沒有暴力,暴力嫌疑人是誰,她肯定知道,根本不需要掃視全班。但是這裡的處理,則是顯得陳念不知道誰是嫌疑人一樣,至少要有個鏡頭是陳念稍微停留在嫌疑人那邊,而不是不留下任何鏡頭。在掃視之後,烘托的氛圍音樂才遲遲開始,不及時,這不符合一個長期在校園暴力環境下的情緒反應。如果說這個是處理不夠好,那麼反派角色居然沒出場——明明是施暴者魏萊等人出場的機會,但很奇怪,幾個參與者集體失蹤。
第十一分鐘,陳念第一次在校外被圍堵暴力後,女主居然毫發無傷回家,感覺好像沒任何事情一樣,表情中居然還淡定自若的,形成割裂感。我不明白是不是因為素材剪輯的原因,還是沒有做好場記,嚴重懷疑使用錯誤的素材。
第十八分鐘,和男主邂逅這一段劇本細節不到位。主要是邂逅的太過巧合。女主第一次被打後,就邂逅男主,中間沒有陳念進一步被精神虐待的情節發展和情緒積累,仿佛保護着就像天神降臨一般。陳念看到男主被暴打,處于做好事的心理報警,但電話沒說地點,可能是還沒有說完,手機就被搶了。陳念報警電話才說兩句,就被小混混判斷打了110,這個就好像小混混聰明絕頂了一樣。一個路人打個電話,才說兩句,你就能斷定别人打了110,審問和看電話記錄的交代都沒有。男主逃脫的方式也比較奇怪。因為被逼親嘴,小混混突然使出混元之力把混混打跑了。可能是被侮辱想拼命,施暴者被吓怕了所以就撤退了,我就想問,難道男主之前被血虐是因為保留實力?可能就是所謂的,莫大的人格侮辱激發了戰鬥潛能?
第二十五分鐘,班裡的群像戲,以為魏萊等那些反面角色要出場了,結果又是集體失蹤(後面發現都失蹤了),隻要涉及到教室内的群像戲,負面角色全部集體失蹤??在這個第二十五分鐘時,不知道是誰群發女主媽媽的照片,引起一陣騷動,很顯然這是魏萊等人一手安排的。這裡疑惑又來了,一般母親很少開家長會,這些孩子不可能第一時間認出是誰的母親(更何況這個母親因為躲債常年不在家),這些孩子怎麼都知道是陳念的母親?居然全體班級一個提問的都沒有,不奇怪嗎。看那張陳念母親的照片,也沒有看到任何有關陳念本人的信息,展示群聊天記錄可能還更好。
第三十五分鐘,審訊片段,先抛開不說審訊未成年人需要有監護人到場(不過這個比較符合現實倒是真)。警官說有施暴者逼死胡小蝶的證據,但是證據到底是什麼?沒有交代。在沒有确鑿證據的情況下就直接說他們逼死胡小蝶,這顯然違背一個警察的專業素質。是不是因為他童年遭遇激發了他的情緒?但畢竟才剛接觸陳念,他是如何情緒發展的?而且這時,審訊室有他和女警官兩人,卻隻有他一人不斷質問,而女警官一聲不吭如隐形人一般,俨然成了背景闆。後面我們知道,溫情男警官和冷面女警察有價值觀沖突的,但在這裡卻一點交代也沒有。
第四十分鐘,警官出于少年的共同經曆,對陳念有較多幫助,但他的表演和對白裡沒有體現出曾被暴力陰影的痕迹,就讓人懷疑他主動接近陳念的驅動力。領導問他,你是否以前被欺負過,他的表現似乎在逃避這個問題,劇本應該是想告訴觀衆肯定的答案,但在表演上,男警官的表現好像沒有經曆過一樣。角色的塑造可以留下懸念和空白,但不能互相矛盾。既然導演認為童年經曆會帶來不可磨滅的陰影,在警官身上就應該要有所體現。
第四十五分鐘,影像風格發現了一些奇怪的變化。居然開始用慢鏡頭和大光圈,展現出高考少年的青春感氛圍(這些氛圍在影片中出現不下三次),如果是沒有看過前面的還以為暴力翻篇了。從美好的高考時光,直接跳躍到陳念被施暴者圍堵,或者是為了體現出陽光背後的陰暗,是為了體現陳念的孤獨?這樣生硬的拼接不是不可以,隻是影像風格明顯沖突,一度不知道是要表達青春陽光呢,還是校園暴力的黑暗呢,有點精神分裂。這樣的直接硬剪突兀,中間沒過渡,這種沒有過渡也造成反派角色刻畫的集體空白,這部戲裡的反派是沒有心理和情緒發展的,反派幾乎靠魏萊的優秀表演一個人撐起了場面,還有就是一些對白表達,他們的隻能被安排在需要的場景裡,需要的時候出場,不需要時出去。
第六十九分鐘,男主因為偶然原因被帶進警局,隻是缺勤一晚上,巧了!陳念當晚就被魏萊一幫混混圍堵,能叫上這麼一大批人顯然是計劃安排,怎麼以前一點鋪墊也沒有?就好像男主的行蹤被她們監視了?這個劇情被安排的過于巧合,我倒希望是男主被關了幾天都說得過去,或者說恰巧魏萊一群人和她偶遇。隻有确認男主不在場,魏萊才能肆無忌憚的施暴,這樣的情節安排才合理。既然她是收到生命威脅,她是如何判斷威脅解除了?難道不怕男主真的報複?
第七十五分鐘,一群學生放孔明燈,是一座旋轉天橋,這個天橋出現的次數是不是有點過多了,這個城市就這麼小嗎?不能為了審美而犧牲了場面調度。這個鏡頭烘托高三時期的美好,又回到了溫情的氛圍,仿佛昨夜對陳念的傷害如平行時空。而且群演的表現也是割裂的,在需要他們表現醜陋時,他們一會兒哇塞拍照嘲笑,在需要表現校園美好時,他們的表情又是那麼的溫暖和單純。我在想,有人格分裂嗎?
第四十九分鐘,高考第一天場面,暴雨和塌方是為了增加不安情緒,為接下來的兇殺案做氛圍鋪墊。但是中間出現一長段考生前的勵志的描寫,篇幅過長(後來突然挖出無名女屍),這讓人覺得奇怪,暴雨天氣是為了烘托高考的緊張,還是暗時即将到來的懸案?鏡頭比例也是側重于對高考的表現,高考比死人還重要?殺人以後女主和男主居然沒有什麼情緒波動?還有,既然高考這麼重要,為什麼魏萊失蹤了,居然沒有引起别人的懷疑?真懷疑魏萊到底是不是在這個學校裡。
最後在揭露兇案謎底時,才發現這個死因很雷人。魏萊因為路人說要報警就慌了,所以在讓大叔不報警之後,跪着哭着希望陳念不要報警,就讓人很奇怪。劇本的安排是,因為魏萊害怕再複讀,然後把責任推給了不理她的爸爸(爸爸隻是個擋箭牌)。她因為害怕失去父親,所以才跪着求陳念的。但是既然陳年報警過,為什麼她就不怕陳念再報警?隻有一個原因,就是陳念拿着魏萊的證據,但證據呢?沒有交代。攝像頭嗎?攝像頭隻是個擺設嗎,未來看不到嗎?當然,可以像男警察的理念解釋,她是少女,所以會沖動。但沖動,不應該是個智障,更何況她的成績居然可以考北大。這裡不禁順便吐槽一遍,這裡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成績好的女孩子,這個很顯然與現實相悖。在絕大多數校園暴力案件中,貧窮和暴力家庭産生的施暴者更有普遍性,而用一個成績很好但母親人格缺陷制造出來的反派,顯然不具備代表性。
攝影上,有兩次把攝像機放在地面上,角色隻在景況一半以上的畫面,不知道這樣是為了表達偷窺?偷窺不是趴在地上的。是在表達壓抑嘛?但這種壓抑不自然。有些鏡面鏡頭,比如兩個警察吃火鍋用汽車後視鏡,是為了表達偷窺?實際上沒有太大意義,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個鏡頭。電影中一些空鏡頭意義不大,可以縮減,比如三十八分鐘三個女生被勸退,三個座位的空鏡頭,但這個鏡頭語言表達意義不大,可以不要。鏡頭語言沒必要把任何細節交代清清楚楚,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表達他們被勸退。
莫名其妙的角色。班集體群像沒有交代反派角色,卻莫名其妙的聚焦一個暗戀男的身上。有人說這男的是陳念的男朋友,在校醫室的台詞裡似乎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在所有表演上,這個男的沒有任何男朋友的行為,就感覺在校醫室的台詞奇奇怪怪。表演有懦弱的暗戀男就算了,為社麼要說出“我們可以一起去北京了”這麼一句話,更何況女主的台詞好像默認了兩者的情侶關系一樣。對于這個角色無力吐槽,暗戀男除了是一個背景闆懦弱的工具人以外,對于故事推動沒有任何價值,結局沒有任何交代,沒有任何成長。你既然安排了這麼一個男配,他的結局還是要交代的,否則還不如不要。以及那個男性的警長領導,他除了給男警察上課,偶爾咆哮幾聲外,沒有看到他角色存在的價值,他是決策者,卻沒有看到決策和施壓。
還有其他問題。如“高考”這個詞在台詞中出現太多太多,累贅,明名可以用:考試,考,過兩天,都可以表達高考這兩個字的意思,影片中過多交代高考背景鏡頭,這個背景還不清楚嗎?台詞的精簡還是有必要的。還有啊,有出現配音對不上嘴型的情況,而且出現不下三次,不應該。
總而言之,砍掉無意義的鏡頭,精簡台詞贅詞,增加對部分角色的刻畫,把群像戲盡量縮減為多角色之間的沖突,影像風格再統一一些,反而更能突出把故事講好。技術不錯,但不能忘記,講好故事才是好電影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