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這幾年口碑翻轉了,雖然大部分的炮火集中在服化道和周迅的妝造還有她作為一個“感受派”影後演技口碑崩盤……但是:

我想說!這個劇的根本問題根本不是這些啊啊啊啊!

這個劇之所以經不起推敲是因為主角愛“搖香菇”嗎?是因為“主蔥燴”嗎?是因為皇帝說“長長壽壽的啊~”這種話嗎?

No! 是因為從一開始,從榴蓮籽開始構思這個故事開始,她就沒有真心愛過自己筆下的角色,各路所謂的反派都不用說,甚至是看似瘋狂疊了一身buff的女主角都沒有被真正的愛過。

我記得某位名人或者某個電影裡面有句話大概是這麼說的:“寫一個好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最重要的就是真誠。”

什麼是真誠,真誠就是去愛自己筆下的角色,而不是出于某種目的去創造ta,那這個角色大概率是失敗的。

如懿傳裡面不被愛的角色,可以分成兩類:女主和其他人。

其他所有角色那種不被主創所喜愛的事實,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存在的意義90%就是服務主角,令妃學昆曲被塑造成不擇手段是為了襯托主角的人淡如菊,海蘭對主角的絕對誠服是為了說明主角有人格魅力,因為主角得是人淡如菊的,所以海蘭做的計謀就是主角不可說的惡的意志衍生……

還有剩下10%不真誠的部分有其他的理由,比如說,榴蓮子為了“反瓊瑤”而故意把令妃刻畫成非常扁平,沒什麼層次的惡人,和還珠裡的令妃割席,可能是為了體現自己的“特立獨行”,說白了也是為了某種目的,角色因為不被愛,所以不自洽,難以讓人真正喜歡。

很多人可能會說榴蓮籽應該是超愛主角的,處處給她疊加各種buff啥的……對此我想說nonono

如果說其他角色是“工具人”,那作為女主的如懿就是更難以察覺的“皮套人”。工具人的作用是為主角服務,而皮套人為作者服務。榴蓮籽作為大婆教教主,她的如懿從來不是一個在她的愛中誕生的角色,而是某種幻想的容器。如懿那種“雖然他身邊女人很多,但還是要活在對失去我的痛苦中,我才是真愛”的那種塑造,其實是榴蓮籽對獲得這樣的愛的幻想的一個具體表現。如懿就是她空洞的容器,她給她疊的所有buff都是在這個空洞的容器上貼的,作者認為好看的裝飾品,其實是隔着屏幕給自己臉上貼金,因為從未擁有被作者理解的人格,所以她的所有特質就是呈現割裂着的一種很不自洽的形式。

其實如果如懿是被主創愛的,她身上的不自洽和擰巴甚至可以成為一個複雜人物的個性。

我們或許會得到一個自命清高,外表慈善其實内心階級秩序分明,表面人淡如菊,但其實十分喜歡愛權力的這樣一個封建社會很有特色的人物。

But 因為如懿的皮套人屬性,我們看到了包括但不局限于:

她姗姗來遲,在窸窸窣窣的“青櫻格格”中豔壓群芳——作者于是帶入了自己,暗暗地爽到了,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筆下的角色,而隻是一味希望她擁有被人羨慕的,被人崇拜的特點,并将這種被認可的假象移植于自己被認可的渴望。

最後我想補充一下,我說的愛一個角色并不代表我們在現實中完全認同ta的價值觀,(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有時候我們現實中愛的人也并非做什麼都讓我們認可)但是要真心實意的不帶目的去想ta所想,與ta共呼吸。

比如說安陵容,她的價值觀和惡沒有人會真的認同,但我相信陶昕然在出演的時候是真心實意與她共情的,是愛着這個自己參與刻畫的人物的。

“認識一個人唯一的方法是不抱希望地去愛一個人(The only way to love a person is to love them without hope)”反之亦然……如果我們能真正的理解我們的角色,我們就是愛他們的。而如果我們愛他們的,我們自然會理解他們。

無論如何,真誠是最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