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绝密较量》以国安与间谍的隐秘博弈为题材,收获关注的同时也引发诸多争议。有人诟病剧中存在多处逻辑漏洞,诸如女间谍对反常细节的忽视、会议安保疏漏、追捕过程不合理等,甚至质疑剧集创作是否恰当。这些质疑虽尖锐,却也为我们深入剖析剧情提供了独特视角。

剧中,受训女间谍对插着钢笔的“猎物”仅作打趣而未起疑心,看似是致命的剧情硬伤。但换个角度,或许这正是编剧刻意设置的“认知陷阱”。女间谍长期的行动成功,使其滋生出盲目自信与惯性思维,在她眼中,眼前的“教授”不过是又一个能被轻易攻克的目标。就像现实中,再优秀的猎手也可能因轻敌而放松警惕,这种心理层面的刻画,虽未做过多铺垫,但也为剧情增添了一丝“戏剧性失控”的真实感。

国际会议现场安保的“脆弱性”,让服务员王小泉得以顺利杀人替补并下毒,这个被大家诟病最多的剧情,其实体现出了大家对敌方的渗透和布局能力的轻视。王小泉的妻子女儿失踪,背后有强大力量操控,或许在会议筹备阶段,间谍组织就已渗透到酒店人事安排等关键环节。安保人员虽戒备森严,却难以防住这种“里应外合”的精心布局。就像现实中的安全事件,往往不是单纯的防护不力,而是敌方经过长期策划的精准打击。

追捕环节中,三位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未能及时利用对讲机呼叫增援,导致梁思涵重伤,王小泉坠楼。这一情节看似违背常理,但是如果你知道现实的国安人员是怎么办案的,或许你就不会这么想了,现实的国安人员作为隐秘战线的工作者,很多行动都是保密的,他们是不能同特警、交警、刑侦等协同作案或呼叫增援的,还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开枪打死犯罪嫌疑人,那是因为国安人员在行动时除经特别申请是不能配枪的,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国安人员所面临危险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又有人会说其他人不能叫,自己人则不能叫吗?这样想的人可能忽略了当时国安人员的处境,当时的局势十分复杂,贸然抽调人员可能会让躲在暗处的敌对分子有机可乘制造出更大的危机,所以在这种局势不明的情形下,国安人员能做的就是将风险降到最低,再者追捕过程的紧张与混乱,很容易让人在瞬间丧失理性判断。在激烈的追逐中,人物可能因专注于眼前目标而忽略了通讯协作。这种“不完美”的追捕过程,反而打破了以往谍战剧中主角“无所不能”的刻板印象,展现出真实的行动困境。

《绝密较量》并非完美无缺,当人们看惯了国外谍战片那种热血的武打情节,炫酷的飙车戏码时,理所应当的觉得所有谍战剧主演都应该像特工007飞檐走壁,无无所不能的。可回归现实或许这部剧都一些争议点才是最有看点的地方,当然这些情节的处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但谍战题材创作本就充满挑战,既要遵循现实逻辑,又要制造戏剧冲突。剧中的这些“瑕疵”,或许正是创作团队在寻求平衡时留下的痕迹。我们不能因这些小的瑕疵而对整部剧全盘否定,它所展现的国安人员与间谍的真实博弈过程,以及背后守护国家安全的决心,依然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期待未来的谍战剧能在剧情逻辑与艺术创作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为观众带来更精彩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