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其實感覺半島拍這部電影,還是有點“野心”的,整出了當年“小馬哥”闖蕩唐人街的感覺。

也可以看成是一部《韓國人在哥倫比亞》。

故事背景發生在1997,正是香港回歸的年代,不過半島那邊選擇了逃離。

他們想着去美國,但奈何簽證沒戲,于是選擇了哥倫比亞做跳闆。

哥倫比亞,關于它的說明,在地理課本上隻有一行——咖啡大國。

但,閱片有點“基礎”的,都明白哥倫比亞究竟是個啥地方。

...

到達哥倫比亞的第一天,小哥就被搶了。

老爸号稱和當地的老大有交情,但看起來交情也就這樣。

如今老大已然是商會首領,黑白兩道都風生水起,但和當地商會的較量,基本也是已經上升到白熱化。

...

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老爸徹底失去了價值。

老媽好多年不踩縫紉機了,也不得不“重操舊業”。

家庭的重擔,幾乎都壓在小哥一個人身上。

但是,此時的小哥,還是保持着純粹,因為——他随時都做好了回家的準備。

...

為了争取上位,小哥在老大手下做事兒,也絕對是“玩命”的。

不得不說,要說“玩心機”,小哥絕對是看過《甄嬛》的。

一次意外中,也不知道小哥到底是為了啥,逃到最後就保住了兩條内褲,結果還被逮了。

從經濟價值上來說,這一切,還抵不過老大和長官的一個擁抱。

但是,從博上位的角度而言,那絕對值得。

...

老大手下,有兩位幹将。

其中一位基本靠走私,手底下有一幫“留學生”鞍前馬後。

另一位基本就是搞酒吧了。

這“學院派”和“實力派”相互之間也是主打一個誰也不服誰,當聽到“學院派”竟然想在哥倫比亞賣羽絨服,差點把“實力派”給逗樂了。

...

但是,誰也沒想到吧,“學院派”是聽過營銷大師講課的,能把梳子賣給和尚,就不怕哥倫比亞人不買羽絨服。

在這場較量中,小哥也是及時站隊,選擇了“學院派”,一夜之間,成為了第四号人物。

...

走私的規模是越來越大,浩浩蕩蕩的車隊,在層層關卡之間如過無人之境。

小哥,也漸漸不想着回去了。

這樣的強勢,完全嚣張過了當年的老賴。

人家長官,再怎麼說,也是當地人,看到當地的商會遭遇打擊,多少會有點“本土主義”的。

再說了,這幫家夥也是嚣張過了小哥,成天在上海舉辦演唱會,演唱會唱完一毛錢不在上海消費,這德性,誰看了誰都生氣不是。

...

這次危機,大概是“半島鐵盒”最嚴重的一次危機。

不過,危機危機,危中必然有機。

小哥借着這次機會,成功上位。

忽然間一下子,就已經是一把手的地位。

...

這樣的一把手,其實也抵不過“時代的變遷”。

畢竟,他們玩的這一套,對哥倫比亞的GDP是一點貢獻也沒有的。

他們的存在,首先得依靠長官。

而長官的位置,還是需要有人“給”的。

大環境,逼着轉型,不轉不行。

小哥的思想是很前衛的,原始積累已經完成,現在正好是洗白的最佳時機。

但,其他人不這麼想。

這段關于“寺廟”的機鋒,還蠻有趣的。

如果你不喜歡寺廟,離開就行了啊。

可是,我不是不喜歡寺廟,而是不喜歡主持。

...

最終的大洗牌,也是意料中事。

隻是,這當年叱咤風雲的四位,究竟誰才能笑到最後呢。

...

故事大概就是個微縮版的“唐人街”,這種“級别”的“奮鬥”,其實說穿了也沒太大的意思。

不過,這“小雞鑒定師”到底是個什麼職業,還是蠻好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