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是任何人粉絲,其次看之前接收了大量的差評信息,沒有抱任何期望,來看純粹是因為逛不動街了也不想看其他電影。和朋友進影院之前還開玩笑說就當圍觀《燃冬》那樣鑒賞爛片吧。

看完之後我的心情是:去你們的吧。

那些說劇本很假很沒邏輯的,是真蠢還是對底層人的生活一無所知?在女主的動機和行為方式上,到底是有哪個環節的發展不夠現實、不合邏輯,還是幸福限制了你們的想象力?在我生活的地方這樣的女孩絕對存在,甚至遭遇還要更加悲慘。一個基于現實生活的故事,已經足夠溫和地想要傳達出“即便是向下的女孩也依舊在抗争”,到底是從什麼立場出發才能說這是堆砌苦難、重複女性苦難?指責她們的抗争太無力、太兒戲、太沒邏輯,看之前我真以為這是一個向下凝視的故事,但看完我隻想問到底是誰沒有邏輯?

我所住的小區就有一個十七歲生娃的女孩。不管她們有沒有抗争,但是她們的聲音本身就難以被聽見。本身就不被看見、被歧視為廠妹和婚lv、有生殖//癌的群體,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屬于本地的、女性主義視角的故事登上了熒幕,又要被指責不夠主流、不夠先鋒、太蠢了、太沒用了。有沒有一種可能,現實中,你們的這種聲音就是壓垮這些人的一環?

本人不是科班,影片的拍攝手法和功力問題暫且不論,但是所有從虐女角度發出的差評簡直是*完成了剩下一半的藝術*。是,你們有能夠讓人安心讀書的家庭、有足夠的資本去抗争、有知識和能力去發掘更多的可能,方笛和田恬有嗎?現實中那些初中畢業就辍學的女孩子有嗎?讀了更多的書是為了讓你們回過頭來把她們踩在腳下嗎?一天就知道在那裡批判向下凝視向下的自由了。到底是誰在向下凝視我真不好說。

還有,為什麼所有的橋段都一定要傳達*價值觀*,而不能隻是單純的情感表達、單純的叙述故事?就算一定要傳達的話,為什麼田恬執意生孩子的橋段就一定是對為母則剛的複述,而不是對你們先進女權的一種幾乎是自毀式的溝通請求?拜托你們對我們這些落後的女孩兒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少一些指責和唾罵?有些人真的無情又無知到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還有說虐女的、人為創造一個苦難的。天啊,簡直蠢得我要發笑。你以為在那樣的家庭環境當中,還能知道人生能怎麼活嗎?田恬和方笛起碼已經有想飛的念頭了,現實中大多數的人(我身邊)都還在甘于現狀、渾渾噩噩。隻有極少數可以勉強逃出去打工賺錢,而這樣的下場往往也是被詐騙、被賣到服務組織、被帶進傳//銷組織,不論男女。說她們不争氣、沒有骨氣的,難道沒有骨氣的女的就不配活嗎?哪怕勇氣都不如一張紙厚(引用自某用戶短評),這樣的勇氣就不是勇氣了嗎?這樣的抗争就不配登上熒幕嗎?還是說,這種俗套的、土氣的、不夠積極上進的故事隻配算是青春疼痛文學,入不了你們先進群體高高在上的法眼?

抛開這些不談,真正令我感到難過的是:本片中被書寫的人群往往連看到這樣一部電影的機會都沒有,而你們還要先進地指責它“傳遞”出了生育救贖的價值觀——這不是一種居高臨下的炫耀還能是什麼?

就像洋人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考不上好分數就去跳樓一樣,你們也永遠不會理解這個故事想要傳達的理念。而我早已厭倦了這個倡導正能量的社會。積極、向上、強大、自信,每一個詞彙都如此美好而令人窒息。它早已深入所有人的骨髓,連女性主義也是如此。隻有飛起來的女孩才配有自己的故事,僅僅想飛,是不值得被看見、被理解的。

當然了,你們依舊可以堅持認為它拍得很爛、很沒邏輯,我們其實早已接受——就像田恬接受所有生活裡的重擊和惡意一樣。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俗套的爛片,是你們嘴裡輕飄飄的談資、是你們自以為憤怒呐喊時冷冰冰的論據。

好還是爛,你們其實根本就不在乎。你們隻在乎自己的主義有沒有被演繹得有力且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