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區驚魂夜》用完美的宣傳完成了最成功的詐騙,用毫不驚魂的元素“吓”了一衆觀衆。如果宣傳詐騙也算犯法,那麼埃德加·賴特底褲連都會被賠光。這部影片很好地诠釋了何為“野心大于能力所能帶來的災難”,前1小時雖然略有拉胯,但當做一部“充斥着青春元素、一點也不浪漫的懸疑版《午夜巴黎》”還能勉強接受,後1個小時就像一個零件損壞、隻會亂叫的洋娃娃,像一個家庭聚會總講歪道理的親戚,像一件補丁無數卻仍穿在身上的破褲子。看完之後,我隻覺得我人生中寶貴的兩小時被偷走了,仿佛我從未擁有過它們,可能是我之前對這部片的期待太大,也可能是它真的如此差勁吧。

一、乏善可陳的劇情
直到2021年,我們依舊能看到“鄉村女孩勇敢追夢,身邊有着幾個不好惹的同學和一個陪伴着自己的男同學”的故事。本應是影片重點的“back to 60s”篇幅不多,僅僅隻是蜻蜓點水式的“穿越”。導演更多将幻覺與現實相結合,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既沒能像《黑天鵝》一般讓人深入女主的精神世界,也無法達到《鳥人》的超現實效果,隻會讓人擔憂自己的身邊會不會有一個要把剪刀捅自己臉上的同學。

二、難以讓人入戲的人物們
表面上看每個角色各司其職,負責各自的部分,細看便發現他們的形象單薄且毫無生命。外婆線沒有帶來本應有的溫情,反而顯得莫名其妙,隻在女主情緒大崩盤的時候起點作用;男主的表情管理讓他就像皮克斯動畫裡蹦出來的人物,和影片完全不搭調,和女主的感情戲也是虎頭蛇腦;以喬卡斯塔為首的mean girls把觀衆打回青春片,如果是為了女主搬出宿舍做鋪墊大可不必,如果是為了烘托女主的成長,那隻能說絲毫沒起作用;林賽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工具人,安排幾句"暗喻"的台詞來挽回導演拯救不了的敗局。好像每個角色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他們都沒有存在的意義。

這部影片就像一鍋放多了菜的湯,煮到一半鍋盛不下了,就把多的菜撈出來,結果湯也不是原來的味,菜也不好吃。全片就埋了一些倉促的伏筆來解決兩小時内及邏輯上無法回答的問題,将本應有的細節忽略。至于壓根沒法處理的地方,直接一刀切就好了,比如自殺的女主母親、寬敞的大馬路上都能被直接撞翻的林賽、死得過于倉促的老年桑迪。種種一切都透露着自暴自棄的氣息,讓人憤怒。

三、搖擺的主題表達
明明涉及了性剝削、男性凝視、女性覺醒等女性主義議題,卻一個也沒講好。個個都要讨個巧,撿了芝麻丢了西瓜,估計最後編劇自己也不明白到底要批判誰,給了一個莫名其妙的HE。而關于父權社會的批判,勉強算得上是隔靴搔癢,不究原因也不探出路,淡淡地用"出走"作為結尾。桑迪就像個被擀面杖推平的面團一般,所有屬于這個角色的血與肉都被一并推出,單薄得像層皮。她仍然是個客體,被塑造成一個"獵殺無數尋歡男人"的冷酷殺手,一個被迫轉變為獵人的可憐獵物,一個想殺害與自己共情的的同性的受害者,唯獨不是一個在父權社會下被剝削、被輕視、受迫害的女人。

...
開頭就被吓到了哈哈哈,我不敢這樣放自己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