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五集開始倍速的。電影叙事感沒看到,笑點沒看到(鑒于編劇定位是輕松愉快劇),故事講得好散,很多地方太莫名。想了下可能因為觀衆處于“被告知”而不是“去了解”,缺乏适當的暗示引起共鳴。比如女主突然加入舞蹈,女主突然和畫家男之間的暧昧,隻說幾句俏皮話根本不算認識,中國人講感情邏輯和英美不一樣,這種情況放在英美劇适用,放在東亞就很奇怪啊。還有可能是演員之間缺乏火花。婚嫁基金一開始說要結婚,後面又說不需要結婚,所以之前營造的緊迫感就變得很怪?總之,編劇講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
看完這個之後又刷了一遍倫敦生活,對比太大了,無論是演員還是叙事。《假期》也許是在說榴蓮的孤獨,然而從演員的表演看不出那種悲傷的底色,對比菲歐比的表演,雖然無時不刻沒在笑,但是就給人一種下一秒即将哭出來的感覺。
“尋父”這個主題也太令人無語了。我不理解女主到了三十歲還有那麼重的尋父情結這樣的形象為什麼可以被編劇當成一種新女性形象model展示。“沒爸”竟然被女主當成媽媽自私的證明,我真的需要費力理解這種邏輯,爸爸是什麼好東西嗎?世界上多少人甯願沒爹。事實證明沒有男人的家庭更加溫馨和諧有成就,比如谷愛淩。而既然女主這麼敏感又善感,想必她不會沒有察覺這個社會上的性别暴力,所以一個三十歲的斷奶這麼久的人了還這麼想要一個爹是正常的嗎??
編劇每集換個話題,但每個話題都隻是泛泛帶過,結尾再來一段獨白升華。編劇說自己不想做雞湯,那為什麼要用雞湯的形式講故事呢?最後我看到的東西就是雞湯也沒做好,故事也沒講好。别别扭扭做出來一副似雞湯非雞湯的東西,雞肋湯。
畫面和布景、造型很精緻,野心很大,但人物形象、故事、内核感覺每個都沒做好。沒有找到能夠打動我的東西,哪怕是母女情這個最讨巧的話題呢,都沒做出任何超出刻闆印象的東西。唠叨潔癖控制欲愛美強勢的母親,叛逆渴爹想擺脫控制的啃老女兒,劉闵之除了做母親之外就沒有别的展示了,而衆所周知刻畫一個母親最好的方法就是刻畫她不當母親時候的樣子。劉闵之作為一個三十年前單身生女的女性,肯定身上有點特立獨行的東西在,為什麼不去講講這部分的她呢?“夢想啊,自由啊”,歌詞光這麼唱了,編劇你倒是展現一下啊!
不僅母女情,其她主要人物、主要關系都很單薄,即使是女主也沒有好好完成編劇的野心。她扶女士,私以為就是一種fuck the world的混不吝和無賴氣質,然而編劇除了讓女主和上司吵架還會幹别的嗎。fleabag的頹廢和混不吝來自她内心的黑暗與恐懼,來自好友死後秩序感的崩潰, 來自她天性的幽默感,她處于“努力向上蹦哒一下”和“蹦哒了也沒用就這樣吧”之間徘徊。由此也帶來一個問題,首先要有足夠的堕落,才能顯示出主角的堅強。然而整個《假期》給我一種感覺:榴蓮生活裡并沒有足夠的挫折顯示她的她扶,由這樣一個人來号召大家“be tougher”是否有點缺乏說服力?隻看到最後一集她抱着植物大喊劉闵之我好孤獨,前面榴蓮明明看起來蹦哒得很歡,她并沒有那種深層的焦慮和悲傷感,所以為什麼要tougher?我想這也是演員的問題,她做那些超出常規的事情的時候感覺隻有表層的愉悅情緒,沒有深層的其他情緒。
如果說倫敦生活像一篇散文,形散意不散,沒有故事主線,人物情緒就是主線。可《假期》隻有形散,沒有意不散,榴蓮的情緒并不是一條可以追蹤的線,她的成長也不是,所以觀衆點開下一集是為了啥?
另外想吐槽下國産劇的妝役,洗澡的時候都化濃妝有必要嗎…………太出戲了!
優點大概是聚焦女性形象夠多,主要角色含女量高。看出編劇想搞“她文化➕短劇”,作為起點希望後面能有更多進步的嘗試吧……據說編劇拉了好幾部英美短劇,除了倫敦生活還有哪些?有時間分享下,應該都比這個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