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完全不認為自己是哲學家,政治理論才是研究領域。

我想不受哲學蒙蔽的視野去看政治。

寫作是一個思考過程。

1933年2月27日國會大廈縱火案和非法拘捕。不再旁觀

錫安組織

反猶言論

母親:我們不能屈服。自己要保護自己。

14歲時确定了要讀哲學,讀康德,對于理解的欲求????

雅思貝爾《世界直觀哲學》14歲

齊克果,神學

對她來說哲學和神學是重疊的,而修希臘語是因為喜歡希臘詩歌。

在“猶太少年之回歸”組織工作

不是被1933年希特勒當權震撼到。政治性的事物就是個人的命運;納粹“一體化”政策,意味着所有人都被一體化了,對個人來說,問題其實不在于敵人做了什麼,而在乎我們的朋友做了什麼。許多人當時是自願加入一體化的,仿佛在一個人四周形成一個抽空的空間。

離開德國時,決定不再與知識學術圈來往——他們全部沉淪于一體化。????“如果人們是因為身為一個猶太人而被攻擊,那就要作為一個猶太人來防禦攻擊。”從純粹哲學轉變為實踐。

“理解”,關于猶太人的工作,純粹是政治性。政治理論教授,去了美國定居。遠離家鄉唯一的眷戀是語言。????與法語、英語保持距離,刻意保留德語,德語詩歌總是徘徊在我記憶深處,即便是最痛苦的時候。母語是無可取代的。如果人們漸漸忘記母語的話,人們在自己的語言當中具有創造性的就會跟着碎裂了,這時候語言也會剩下一些固定的習慣用句。

1943年知道奧斯維辛集中營實際存在時,是最震驚的。過去人們的觀念認為,凡事都是可以彌補的,但這件事是無法彌補的,我是指屍體生産工廠之類的。

談回國:在那樣的深淵裡,應該有一個谷底。那些人(曾經的朋友反猶)“沉淪服從了”希特勒。那麼一般的、最大的體會就是有一股很深的感動。離開15年,現在以一種局外人的角度看待德國,有距離感。

著作引發的争議(讨論阿希曼的書):在這本書裡,我沒有在任何一處責備猶太民族沒有起身反抗(這是别人說的)。而對于作品用語(tone)不夠悲傷,我沒什麼可說的。????“我隻知道,我可能就算知道我要死了,死前三分鐘我都還是會大笑。”

✨“事實上,我隻愛我的朋友,而且就再也無法去愛别人了。如果因為我是猶太人,就說我特别愛猶太人,這是需要商榷的。”

——組織總是一種與世界産生關聯的情況下出現,我是說:把所有大家所共同擁有的事物組織起來,一般稱為“利益”,這利益在組織行為中,而在這當中是要與世界産生連接;一般說的“愛”是指人們直接的關聯,這當然絕對存在于真正的愛當中,某些意義上也會存在于友誼,這是直接去談人,而涉及與世界的連接。…人們總是把愛帶上談判桌,然後再說我是個邪惡的人,我總覺得這根本是個災難。

????人們為了自由付出的代價太昂貴了。

????“失去世界”時的猶太民族有一種美好:這是一種“立身于所有社會連接之外”,一種我從我母親身上強烈體會到的“完全毫無偏見”。

對她的作品,唯一有價值的問題:就算世界毀滅,也要說出真理。關于艾希曼那本書其實并沒有觸碰到這些事。基本上,這本書并不會真正阻礙到任何人的正當利益。????“事實真相”:問題隻關于事實真相,而不是關于意見想法。(曆史學沒有節操,為國家服務,為了某些非正當利益而隐瞞曆史,其本身應該是事實真相的守衛者)。席勒的詩歌:“若征敗戰輸,歌聲沈默不複,願讓我為荷克特辯護”;希羅多德:“偉大事迹來自希臘人和外族”。

????我不相信有任何一個思考過程可以不依賴于個人經驗。所有的思考都是一種反思,對事物的反思。在工作和消費中,人類就真的完全隻會退化到自我封閉,退化到隻剩生理需求。在工作當中,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孤寂感,這種孤寂性就是退化到自我封閉,然後當中某種程度上,所以要根本上重要的活動就都變成消費。

????《人的境況》:“根本上朝向世界的經驗”,這裡說的是最高等級的洞見與經驗“越來越脫離了一般人類存在的經驗視野”——對于國家領袖與專家也是如此,他可以一無所知,請教于立場不同的專家。“在人類存在的重要面向當中,行動的能力局促得很小。”????人類所共存之處,不管在哪種偉大秩序當中,都會建立公共利益,然後就會建出公共領域。現在任何的公共利益都會涉及到某種人類團體,…國家領袖與一般人之間的差異原則并沒有太大。

????與雅思貝爾的對話:坦率無私,令人信任。理性的自由理念。

????雅思貝爾《公共領域的冒險行動》中“人性從來不是從孤獨當中獲得的,也從不是将著作轉交給公共領域就能獲得的,隻有将自己的生命,将自己的人投入到公共領域的冒險行為當中,才能得到人性。”——阿倫特評論:1)言說也是一種行動,2)我們開始做一些事;簡單具體地說,人不知道到底别人會怎麼做,這是一種冒險行動;這種冒險行動之所以可能,是在于對人類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