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互相殺戮,因為我們喜歡”“你拿着槍面對敵人,你那時候緊繃的程度,遠勝過生命中其他的時刻”“如果我們能夠承認這一點,或許就能學會和平相處”…… 這些閃着血淚和光芒的金句,從一個新的角度批判戰争——之前,窮兵黩武的标簽是貪婪,殘暴,恐懼,等等。現在,你面前這部片子闡釋的是:喜歡。

那個胃痛得要命的老兵,為什麼要重返戰場?還有,這個記者為什麼離不開戰場?他們流連忘返,想要的是怎樣的感覺?也許,潛意識裡主要都是因為某種“喜歡”。雖然,這兩位“喜歡”的層面不一樣。反過來看,被撤職的指揮官,“慈不掌兵”,對于殺人遊戲,他顯然是很不喜歡的。

基于一位困惑而又超然的戰地記者的見聞感想來反思,确實是個比較新穎的創意。編導的情緒相當抑郁,整部片子毫無明快之處——搶灘登陸前後“沙勒諾”慘敗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每場戰鬥都非常苦澀(沒有“勝利”可言,恐怕也見不到“榮譽”)。而且,編導對人類、人心人性很不樂觀,事實上,那位記者最後還是拿起了槍,射殺了“敵人”。實際上,真正的唯一的敵人是人類自己,是“喜歡”。

不用再說了,本片從頭到尾讨論的就是這樣一個哲理性的命題——人們為什麼彼此殺戮?所以,就顯得沉重、散亂、枯燥乏味、結構和節奏有問題…… 雖然那些打打殺殺場面也拍得非常好看。(哪有那麼多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大師啊?庫布裡克是大師,比如說《奇愛博士》)

鑒于,主題先行和用力過猛,我隻打個八分。比如,在一小時5分處,記者居然當着兩邊戰友的面,批判指揮官說:膽小的将軍,把人帶進公園去,把他們留在墳墓裡。好萊塢真是有點太好萊塢了?(剛才看了一條短評,受到啟發,它提到:片子拍于越戰期間。那就很可以諒解了)電影作者一思考,不僅上帝,普通讀者可能都要笑花了臉。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讓知識分子閉嘴,甚至請他們走開吧?

我猜,大部分人是奔着“血戰”來的,那,失望就在所難免了,另一些人,也許是更多的人,是看到别人打六分,他她也跟着打六分,甚至更低。嗯,嗯,全民都在其中發言的豆瓣,人人都有麥克風,一鍋粥,真是好玩!在這裡,我想再次唠叨一句:所有人都有輕松愉快看電影的權利,也有随心所欲打分的權利,不過,選電影的時候請擦亮眼睛,打分的時候請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