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生第二次》總導演秦博。影片就要播出了,百感交集。這兩年中,我幾度焦慮,拍着拍着有的故事就廢了;有的故事拍到了,又幾度懷疑,放得出去嗎?會有人耐心看這麼沉重的故事嗎?影片定檔了,我還在擔心,問總制片人張昊,這次沒有意外了吧?沒錯,這個劇集的關鍵詞就是“意外”。劇中人遭遇意外,劇外的我們也不是局外人,也經曆着種種意外。“意外”,讓緊繃的神經松不下來。

這部劇集的前一季,是2020年年初播出的《人生第一次》。當時觀衆的反饋讓人覺得很美好。在b站、微博、豆瓣上,經常會看到有人說,這是一部普通人的“人生圖鑒”,有小确幸,有小溫暖,有那種人生路途中磕磕碰碰的挑戰,但不賣慘,挺治愈的。但到了“第二次”,雖然也是普通人的“人生圖鑒”,但這次沉重得多。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第一次”像一頁頁的散文小品,“第二次”像一本本大部頭的小說,很重很沉,有點讓人透不過氣。人生的河流從“第一次”開始緩緩流,到了“第二次”,波濤洶湧,卷起了大風浪。

這種變化不是毫無來由的,它在現實裡有迹可循。那是2020年1月底,我們在後期剛做完《人生第一次》第五集“上班”,生活就突然被按下了暫停鍵:武漢,封城了。人類和新型冠狀病毒的戰争正式打響了。

武漢,上海,這兩次疫情我都身處其中。這種意外感,帶給我的沖擊實在強烈。看着文件夾裡的“人生第一次”,從出生到長大,從進城到結婚,從相守到告别,這些平凡卻透亮的日子是那麼珍貴。而疫情卻提醒我們,推開世界的門,不僅僅隻有這些美好,還有一個個意外。意外就像人生河流中的巨浪,一下子就能讓我們明白命運是多麼無常。在意外中,人性釋放出兩種強烈的情感:一種是“怕”。它引發出傲慢、猜忌、恐懼和分裂;另一種是“愛”。它喚來了信任、憂患、勇氣和團結。怕與愛兩種情緒,就像DNA的兩條鍊條,攪動着人類社會,影響着我們共同的命運。

因此,《人生第二次》用八集八個字,兩兩對應的方式,嘗試講述着中國人情感深處的愛與怕。“圓”與“缺”,關乎骨肉親情的分離和重逢;“納”與“拒”,讨論身體的缺陷和容貌的焦慮;“是”與“非”,聚焦司法領域,記錄出獄後的二次人生,以及期待公平正義的申訴人;“破”與“立”,則對準了時代新女性,她們有的走出不幸的婚姻,有的不甘在流水線做工,通過自學,改變了命運。這些人,命運中遭遇了這樣或那樣的意外,在命運的大風浪中,努力學着抗争與和解。學着去戰勝怕,去找到愛。

每一集裡,都有戳我心肺的點。比如,一個母親丢了孩子,二十年後母子重逢,警察讓彼此在電話打個招呼,媽媽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便在電話裡向兒子做起自我介紹,母親這樣說,“你好,我是你的媽媽,你過得好嗎?”;再比如,十來歲的小金子被母親抛棄後,跟着一幫孩子練習長跑,他對着攝影機堅定但也不那麼确信地說道,“這世界誰不迷茫?”;還有,一對夫妻離婚後,讀小學的小兒子跟着爸爸生活,媽媽為了輔導兒子英語,和爸爸商量好,去男方家裡的一個小房間輔導兒子功課,不過在男方下班前要悄聲離開。在這個家裡,她甚至沒有一雙拖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故事裡的人和故事外的我們一樣,有時絕望,又不得不往前走。走着走着,就走出了荊棘,走出了命運安排給自己的困境。

希望每個看完影片的人,都能從他們的經曆裡,感受到生活的信念。這種信念,就像泰戈爾說的那樣:“信念是鳥,它在黎明前的仍然黑暗之際,感受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這種信念在此刻,對身處疫情之中,在上海的我,很重要。它讓我堅定地相信,在經曆命運的大風浪後,明天會更好。我們一定會比現在更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