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年代剧、上年纪的角色演不好、不像、不是那么回事,就在于编剧、导演、演员都没到年龄,没到年龄写年代剧就只是凭记忆但摸不到本质、无法抓到那个时代的‘魂’、无法体会那个年龄的‘神’。
其他经历都可能比旁人早经历而提前成长,有些可以通过想象来感同身受,唯独年龄对任何人任何演员都一样,就是无法提前理解。
青年演员演老年人演得‘好’的角色,往往是老年人思想行为没有大的改变,依旧遵循之前的来演(比如《无悔追踪》里29岁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年冯静波),而非体现青年/中年→老年心境的转变,这几乎做不到,谁都一样。
只有编剧到了岁数才能就是老年角色,只有导演到了岁数才能抓住老年角色的‘神’,才可能把没到年龄的演员调整成心中的样子使他做到‘神似’;只有演员到了岁数才有可能‘形似神也似’。
金庸老年丧子之后修订年轻时的书就说:“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说的就是编剧不到年龄,写不出真实的老年角色。
所以这部剧和角色,都不可能封神。
吹太过了对演员并不好,且每个演员都不会适合所有角色,所谓‘挑战演技’之类,始终是形似神不似, 只有自己的一部分就是那个角色,才会神似,神似形不似依旧好看。
王志文说:“我希望我的每个角色都是我自己。”这不是自大而是实在,因为不是自己就演不像,因为大部分角色需要演员自己去找出‘神’,你抓不住演得就不像,就会成为自己的遗憾。
《我的大叔》的导演因为抓住了李至安的‘神’,所以对iu的调整很得当,iu外形也符合,所以李至安演得好。但iu不是李至安或者说李至安不是iu的一部分人格,她自己也说不像她。 所以,这是幸运,不需要自己琢磨角色,可怎么会每次都幸运呢?
所以我不懂iu这两年演绎路线的选择,总是在挑战角色挑战演技,可能不是科班出身的她用这种方式逼自己学习吧,加上这部剧也是《我的大叔》的导演,有了信心就拍了。
但一直找适合自己的角色缓慢成长反而会让演员成为专精某类角色的大师,而非六边形战士。
探讨剧和角色演绎,并非针对iu,而是针对所有人。
如果人粉而非剧粉不同意,我只能说我曾经也喜欢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