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将作為韓國的申奧電影,很有可能繼《寄生蟲》後,将又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而最近在釜山電影節更是囊括了六項大獎。

...

可以說是韓國今年最風靡的電影之一。

摩加迪沙
豆瓣:8.6

...

摩加迪沙是索馬裡的首都,上世紀九零年代,索馬裡政局動蕩,總統巴雷遭受親信艾迪德推翻,發生内戰。

其實這個背景我們比較熟悉,《戰狼2》中也有這個設定,隻是對于一些外交強大的國家來說,可以派自己的戰艦把國民接回去。

可對于一些外交薄弱,相對小的國家來說,比如韓國和朝鮮,無法第一時間逃出來,發生戰亂對于他們是一次死裡逃生的過程,

...

因為韓國與朝鮮的分裂戰争,導緻了韓國一直沒有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而1980年末,為了能取得身份,韓國派使者去往非洲國家,希望他們可以幫助韓國在聯合國發聲,這裡就包括了時局動蕩的索馬裡。

也形成了該片最開始朝鮮和韓國雙方劍拔弩張的競争關系,一方阻止韓國使者會見索馬裡總統,另一方提前截胡與領導會面。

...

但内戰爆發後,當朝鮮的外交部被反叛軍占領無家可歸後,尋求他國幫助無果,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這個分裂的“兄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卻沒有人真的知道真相,因為事發距今已過去三十年,當時很多文件都在逃跑的過程中遺失或者損毀,相關人士也因為涉及外交機密并未留下傳記。

...

導演和編導不得不輾轉找到當時索馬裡國營電視台留下的片段和第三方視角拼湊出事情的大緻過程。

而電影播出後在真人韓國大使的采訪中,我們得知片中很多情節确有發生。

電影最讓我動容的一幕,是朝鮮大使帶着部下和眷屬來到韓國外交部門口,一直以來雙方對立的關系,讓韓國大使并不确定是否開門,但是看着一張張孩子的臉和追在後面的叛軍,韓國大使還是打開了大門。

...

而雙方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從開始的不信任對方,小心翼翼地觀察,生怕對方在自己碗裡下毒的警惕,到慢慢地放下内心的芥蒂。

當朝鮮女人幫助韓國女人用筷子剝下了粘在一起的腌蘇子葉,這是韓國家庭才會有的親密行為。

...

...

那一刻韓國與朝鮮,原本就是同族同宗的“兄弟”,他們的文化、飲食習慣、語言都是相同的,卻在這一刻放下了國家的敵對,政治立場的不同,那種曾經是敵人,如今是同伴的微妙,開始有了轉換。

這種“兄弟”間的敵對關系,似乎在索馬裡也有着影射,索馬裡内戰,政府軍和叛軍之間的戰争,他們何嘗不是“兄弟”。

反叛軍要求極權政府下台,喊着口号要人民站起來。

...

但實際上,戰争的慘狀,無論是政府軍還是人民軍都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戰争讓多少親人流離失所,讓多少孩子在硝煙裡體會殘酷。

電影中有一幕,朝鮮大使館被叛軍占領,一群叛軍的小孩學着大人的樣子假裝打槍,嘴裡發出“突突突”的聲音。

而原本恐懼的朝鮮人那一刻從錯愕到反應過來後佯裝被擊中。

這群反叛軍孩子才大笑着停止,而他們不過是一群孩子,他們根本不理解戰争是什麼,不理解殺人意味着什麼,就不得不卷入這場本不屬于他們的反叛。

...

...

可人民之間有什麼仇恨呢?

就像朝鮮大使和韓國大使,他們共同度過難關,共同在這場牢籠中逃出來,他們曾緊密相依,曾是親密戰友。

但最終逃離危機後,又很快形成了對立關系。

...

離開了這亂世,他們又背上了枷鎖成為敵人,而全片最後一幕讓無數觀衆潸然淚下。

電影鏡頭拉遠,兩輛行駛在不同方向的車,承載着被人遺忘的記憶,他們互相回頭又礙于壓力隻是向着對方的方向傾斜。

...

這一刻或許就是電影的内核,也是電影想表達的反戰情結。

我們内心無比渴望和平,卻被煽動的情緒左右,也許就像電影裡的一句台詞:

“我們都明白,有時候,世界上存在兩種真相。”

别人的昨天,或許終有一日會成為我們的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