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的影史地位是由他的作品産量,作品質量,還有便是重要的學術派研究性,他自發開創了許多運鏡處理的理論和轉鏡頭的方式,甚至從故事的叙事手法上都有沿用至今的希區柯克式理論。

希胖最得意的便是麥格芬理論與炸彈理論

有人曾經問希區柯克什麼是麥格芬,他回答說:“麥格芬是一種詭計”它本身并不重要,在電影中也無形,虛無缥缈,但這個東西會引起人物的注意并牽引着人物動機推動情節發展。在西胖的導演生涯中,《三十九級台階》就是他對麥格芬理論的第一次實踐。

炸彈理論也是一種深谙觀衆心理的叙事技巧,西胖的影片中可謂每一次讓你手心出汗,跟着電影節奏腳趾頭摳地的懸疑氣氛都由炸彈理論引發。希區柯克自己是這麼解釋這個理論的:“如果你表現一群人圍着一張桌子玩牌,突然一聲爆炸,那麼你隻是拍到一個十分呆闆的驚慌場景。反之,表現一個同樣的事件,如果先給桌子下的炸彈一個鏡頭,再展示他們玩牌的場面,那麼你就會牽動觀衆的心,讓他們在觀影的過程中一直感到恐慌和不安”。

說回這部《西北偏北》,這部不算是我最喜歡的希胖作品,演員我也不是特中意吧,但這一部也是堪稱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史上十大最偉大的懸疑電影的第七名,并且是留有我認為希胖痕迹最多的一部。

【我們先說一下我找到的希區柯克式的标志】

1)開場2分08,希區柯克充當演員入境的一貫性标志。

對于希胖入境這一标志,我有1點覺得值得分享,其實在他53部作品中有他出鏡的作品有35部,每一部角色各異,但卻有一點相同,那就是都是在影片開場後的5分鐘内閃現,這是希胖的另一個理論,他有自己的分寸,不希望在觀衆被情節帶入後因為自己的小任性而分了大家的神。

2)本片中的麥格芬也是早早就出現了,直至影片中後部觀衆才知道這個麥格芬原來是不存在的,那就是中情局杜撰出來的凱普林先生。

3)本片最複雜的就是對炸彈理論的運用,換言之也就是對于觀衆和影片人物之間的認知差距來進行懸疑感和緊迫感的營造。因此本片可以分出三個認知層級,分别是觀衆、男主、中情局。通過限制這三個層級的人物所知道的信息就像是誰知道桌子下面有炸彈一樣。舉個例子:影片開場後,通過索西爾的主觀視角讓觀衆知道了索西爾也知道的事情,他被莫名其妙的認為是一個叫凱普林先生的人,38分視角轉入了中情局的會議,觀衆在第四堵牆得知了索西爾不知道的信息,本片第一次的炸彈理論被啟用。觀衆知道了中情局決定讓索西爾自生自滅而為接下來他的處境憂心着急。後續的幾次認知差距在此就不一一舉例,希望n刷或者首刷的寶寶們自娛自樂一下下。

4)結尾處的火車鑽洞可謂是衆多影片緻敬的名場面,這種性隐喻是希胖的自嗨藝術,希胖是個較早玩形式主義的寶寶,他拒絕低俗不紳士的一切形式,這就是為什麼在他的影片中壞人也是溫文爾雅,男主女主也都是紳士淑女,連性愛都沒有橫肉滿屏的場景。我印象中007影片中對火車鑽洞的引用有很多場吧。

5)希胖對金發美女的執念在本片中依舊

舉例了6部中的金發美女,剩餘的寶寶們自己找驚喜吧。

...

6)開創性攝手法本片依舊。除了結尾的火車進洞之外飛機追著的場面是本片的高潮也是轉折。這一段戲實則大家是褒貶不一的,有人覺得邏輯不通,有人覺得戲劇性太強。但我認為在希胖之下都能解釋的通,人老就想炫個技讓後人緻敬也是很有意義的。
【說完正題再說一下本篇的八卦】
1)片名?《西北偏北》的片名摸着胸說你有沒

有在心中提問過這是啥意思?反正我有,琢磨了好幾次,最後找到的文獻是這麼解讀的:希區柯克在1963年的一次訪談曾經說過

,這個名字來源于《哈姆雷特》,目的是隐喻難以把握的現實,再有就是雙關電影中提到的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第三就是男主逃

跑路線一路向西北。
2)導演的偏愛? 希區柯克對公司給伊娃設計的服裝很不滿意,隻得親自帶着她去商場去挑衣服。來自導演對金發美眉的偏愛
3)主人公名字縮寫裡的O? 男主人公Roger O.

Thornhill名字中間的 "O"代表着無關緊要的人
4)灰色套裝成了潮流?加裡·格蘭特在影片中穿着的灰色外套無形中引領了一場時尚浪潮。2006年的GQ雜志把這套衣服成為電影史上最佳服裝和對男裝潮流影響最大的服裝。很多演員都在電影中模仿這個造型
5)男主有多雞賊? 男主加裡·格蘭特可謂是影

星中的最佳商人,在他與制片方的合約中不僅簽署了票房分成(因此賺了45萬美金)之

還收取了因拍攝延遲了的31萬美金的罰款。本片的大赢家了是不是,這還不夠,拍攝期間伊娃還發現在拉什莫山紀念碑外景地的時候,加裡·格蘭特向他的影迷收簽名費,每個15美分。
最後沒有最後了,别浪費時間看評論了,沒刷的趕緊刷起來,沒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