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在哪裡 在這裡 在那裡 在這時 在那時 它永遠是經濟基礎上的建立在關系上的利益交易 。對比市場交易,它有更高的門檻,有更隐性的語言體系,(也許也更具風險),處理的關系也更加複雜。一方面它是權李間背靠背的聯合與鬥正,另一方面又是面對群衆人民的搶占輿論的戲劇。王雙立很清楚要顧那頭也要兼顧着頭,可以說王雙立足夠精明但不夠高明。他本以為自己的耍滑 拉幫能體現自己的工作能力,掃清一切的障礙。但是他心裡的小九九其實局裡的人都清楚,這也就是為什麼他這麼多年隻能在小小的文化館裡混,也解釋了最後他不去做“偷雞摸狗”的事兒,卻反倒迎來了機會。

而其實那兩個調來的館長也很有意思,他們和王分别象征了三個時代三個派别的人物。老馬(應該)是退居二線的老同志,根正苗紅的葛冥派,你可以看到他樸實慈祥但也知道官場人物那一套。局裡派他過來應該也是挫挫王的銳氣,希望他能從老同志那裡學習謙虛沉穩一些。而顯然老馬已經有點跟不上時代了,他知道要處理官場關系卻不深谙如何處理。老馬前半輩子和鄉土打交道,相對來說還是太樸實純真了,誰知道城裡套路這麼深:館裡的人際關系搞不好,王承建的工程帶來的麻煩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可以說老馬是背靠背失敗了哈哈

...
合同觀念缺失

小閻則是年輕的從上面調下來的小同志,你可以看到他蘊含着豐富的創新意識也力求和體系裡的同事搞好關系(李會計成了他的人,但還是被猴子算計了),但終歸還是太嫩了,最重要的是沒有找到方法和群衆搞好關系,被王的父親抓住了弱點,被停職調查。當然最後的結局不僅僅是自己年輕沖動本身的問題 本質上還是關系上沒做好。但不可否認的是私奔是壓死小閻最後的稻草,如果出了醜聞,不管關系處理的再好也沒用。對于小閻的經曆,其實我覺得這個對他停職和結局的對比設計的很巧妙。

...

王兩者都做得都很精明,但是手段不高明。毛遂自薦,遲遲不給老王換房,特地提一個椅子的價格,舞廳工程前後完成時間相差巨大...領導其實都清楚的很,誰不知道你背後有沒有搞什麼東西。

其實影片中的父子關系,父子形象對比也很有意思,一個是純樸(可能也沒這麼純粹)靠勞動養活自己的想要一個孫子的典型農民父親,一個是利己在開放後利用關系謀取利益的新型大學生兒子,兩人代表着兩個時代。

而這部片的時代色彩也十分鮮明:計劃生育,家屬房,對港台外國文化傳入的興奮.......

莫言在《生死疲勞》裡說

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較純潔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熱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當膽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觀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極其邪惡的。

八九十年代交界處下誕生的背靠背,讓我們通過文化館館長這一職務一瞥到了開放經濟下高速發展下社會管理者的生活狀态,一方面他們用盡合法非法的手段渴望獲得更大的quanli和利益,從不斷變大的蛋糕裡撈一點,另一方面他們害怕掉下這個台子,說話謹慎小心,為了 隐藏自己的得利 收禮更是用盡了手段。多的就不說了哈哈

而文化館這一選材也很有意思,文化不如商務和安保那樣重要,但是又沒有客觀的評價标準,大家都可以水一水。于是裡面充斥着領導的家屬和為了快速從文化商業化裡獲利的官員。這不禁讓我又想到了體育,特别是中國足球。如果文體部門裡充斥着托關系,搞錢以及幹的好有人誇幹的差沒人問這些東西,文化體育能搞的好就怪了。但是不幸的是現在的我們正在承受那段時間留下來的代價。

這部片還有很多可以分析去講的,是一部牛逼的反映現實的片。

很多人罵像片裡的那些官員,為我們的未來感到迷茫、悲哀,我也是如此的悲哀。

但令我感到悲哀的不是我看到的片裡發展過程中的亂象和quanli集團間的内耗,令我感到悲哀的是三十年之後的我們沒有機會看到現在的現實,而很有可能我們連三十年前的現實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