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金粉世家》是在初中。情窦初開的年紀,最是容易被感動,而劇中恰恰不乏撩動人心的劇情。如夜裡小巷,風吹起冷清秋懷裡的宣紙,她無力地想要抓住;如金燕西冒雨追在冷清秋坐的人力車後,隻為知道她家住何處;再如為了接近冷清秋,金燕西去她上學的學校當她的國文老師,在課堂上寫下《聽雨》,滿心失落地讀到“伊人何在?隻在寒冷清秋。”時,冷清秋剛好趕到教室門口喊了一聲“對不起,我遲到了”;又如金家閣樓大火後,金燕西守着從灰燼中搜回的箱子,出神地看着箱中殘留的照片……種種片段極深刻地印留在十幾歲少年的腦海中,久久揮散不去。

近來心緒又起,遂将這部電視劇翻出,重又回顧了一遍。雖已過而立,卻依舊沉浸其中,不能自已。為靜美幽婉的清秋,為灑脫真摯的燕西,為兩人關系的不斷進展,也為兩人最後的擦肩錯過“融入時代的洪流”。

————————————————————————

“你走了,走得很遠,我在秋的身後珍重地撿起一掌半紅的楓葉,把它挂在夕陽照到的牆上,并排挂着的,是你的小影,微笑在林間。”

這是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首詩,也是與清秋确立明确的關系之前,燕西詠誦最多的一首。一掌楓葉飄落在秋的身後,撿起時都要珍重異常,可見他對秋的愛有多深。一次夜裡漫遊,一條街巷偶遇,風起,吹亂了清秋懷裡的宣紙,也把清秋吹進了燕西的心裡。自此之後,為了再次遇見清秋,他找遍了北京城;為了能夠接近清秋,他買下了清秋家隔壁的房子;為了讓清秋愛上自己,他到她的學校當老師、辦詩社……他想盡了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接近她,引起她注意。詩意真摯的愛情同樣也紮根進我們的心田。雖然這些舉動或許隻是一個纨绔子弟的一時興起,可敢于追愛的勇氣讓人動容。

“你說,不一樣的人是不能在一起的。我說,隻要有愛,我們就會在一起。你說,葡萄藤上不會開出百合花來。我說,因為我們有愛,一切都會改變。”

一次清秋與家人争吵後的出走,燕西上演了一段或是袒露心扉的表白或是欲擒故縱的表演,俘獲了清秋的心。此後的日子裡,有甜蜜,也有分歧,可無論是什麼都隻會加深兩人之間的感情。但不包括情敵。歐陽于堅的出現,讓一貫自信驕傲的燕西感受到了危機,因為情敵的身上有自己不具備的,而這恰恰是清秋所欣賞的。因為害怕愛人被搶走,他急切地想要通過步入曾迷茫困惑的婚姻,來為兩人的感情加上堅不可摧的防護。于是,他向清秋求婚了,并許諾婚後一起上大學,讀碩士,讀博士;對未來、對愛情滿懷憧憬的清秋也接受了他的求婚。此時距兩人相識不過半年有餘。多麼希望,燕西和清秋會如童話故事裡的王子和公主一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有誰能告訴我,為什麼我們之間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婚後的生活較之往日愈加甜蜜,可價值觀與性格方面的分歧差異也漸生端倪。面對分歧、問題,燕西和清秋一個無視,一個選擇妥協,始終未能講清辦妥,日積月累,為後續的争吵埋下了隐患。而當總理父親猝死,金家落敗,找尋出路不得,世态炎涼、人情淡薄襲面而來,種種變故和壓力激化了燕西和清秋本就矛盾的夫妻關系,兩人越來越僵。在燕西委曲求全想借白秀珠謀到出路時,清秋對燕西的感情産生了懷疑,又一次将性格與價值觀方面的矛盾呈現出來,兩人的關系僵到了極點。燕西失去清秋進入了倒計時。由最初隻能在清秋身後拍下她的背影,到接受邀請一同坐車、收到一幅她幫寫的扇面都開心不已,再到後來清秋在家苦等,他卻徹夜不歸,清秋誤解他對她的感情,而他卻驕傲得隻是生氣不曾解釋,燕西前後态度的轉變何止天壤。而這一切前後僅過了一年有餘。

“你們不是很相愛嗎?你們不是自由婚姻嗎?難道這些都是假的嗎?你們為什麼要變心?為什麼?”

閣樓大火前,梅麗的追問,成為對燕西内心感情的質詢,也成為燕西日後無法釋懷的遺憾。為什麼相愛的人會變成這樣?是不愛了嗎?“我從來沒有愛過除清秋之外其他的女人。從來沒有過!”斬釘截鐵的回答,燕西是發自内心的。可是現實又如何呢?一個在逃避,一個在傷懷。沒有必要的交流,何來關系的修複?如果燕西能光明正大地和清秋說明自己同白秀珠的關系,能心平氣和地解釋自己接近白秀珠的目的,能低下驕傲的頭走進閣樓向清秋認錯,結局還會是這樣嗎?又如果清秋可以體諒突生變故後的燕西,可以完全相信燕西的感情,試着改變與他相處的方式,他們是不是會攜手走得更遠?可惜,沒有如果。兩顆年輕的心都不肯軟下來,先跨出和談的第一步。終于,一陣風吹翻燈燭引發一場熊熊的大火,逼走了滿心傷痕的清秋,也喚起深埋燕西心底的對清秋的愛。“為什麼等清秋走了之後,她的好,我全都記起來了。”可一切都已經太晚了,燕西是真的失去清秋了。他追悔莫及。“媽,你聽,她們在哭……她們在哭是不是?”“我現在害怕回家,害怕一個人在屋子裡面呆着,滿屋子都是清秋的影子和孩子的哭聲。”又一次地,他走過清秋家門前,走過第一次遇到她的小巷,走過第二次遇到她的花店,走過一起嬉戲過的向日葵田。風起,吹來了清秋,風又起,吹散了離人。看着從灰燼中搜回的箱子,燕西出神了,待他打開箱子,一張殘存的照片黯然地躺在紙燃燒後的灰燼中。照片的出現,仿似一把打開回憶的鑰匙,過往的一切仿佛噴薄而出,沖撞着燕西的心靈和身體。笑着笑着哭起來的燕西,讓人心疼,可是,這一切都是誰的錯,又能怨誰呢?從相識之前隻能匆匆拍下清秋的背影,到相識後的點點滴滴,再到如今失去清秋後的悔恨,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一場夢……

為什麼燕西和清秋會是這樣的結果?這不僅是梅麗的疑惑,也是初看時的我想不明白和無法釋懷之處。如今再看,似乎稍稍明了了一些:差異懸殊的家庭環境塑造起了迥異的價值觀和性格,想要長久地生活在一起,勢必要磨合要做出改變甚至犧牲,否則隻能是矛盾不斷升級,最終分道揚镳。就如同一枝玫瑰和一朵百合,想要生長在一個花盆裡,雙方都要做出改變,否則終有一枝會凋敝,甚至“兩敗俱傷”。可惜,年輕的燕西和清秋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懷着盲目的自信和對愛情的堅信,燕西和清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也走進了愛情的墳墓。當周圍出現了“太多的事我不明白了”時,當生活瑣事和性格矛盾将熱愛的耐性消磨殆盡時,最初信誓旦旦的表白和承諾,終成一記記響亮的耳光,一滴滴止不住的淚水,一座座壓在心上的沉重的愧疚,一段段不時回憶起的追悔莫及。終至破裂的境地。

“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燕西與清秋的落寞結局是兩人共同鑄成的。但相較之下,燕西的責任要更多一些。畢竟是他不顧一切地闖入了清秋的生活,不顧一切地向她表達自己的愛意,又不顧一切地與她結為連理,最後又驕傲地不肯解答清秋的質疑。若非燕西的執着,清秋或許就不會與他相識、相戀,更不會結為連理,不會有婚後的争吵以及最後的傷感離去。急切地想要得到,得到後卻不珍惜,清秋最初對燕西纨绔子弟的評價是無誤的。當然,清秋也是有問題的。她想法悲觀,心高氣傲,凡事總往壞處想,什麼都不喜歡解釋,激化了差異懸殊的價值觀帶來的本就矛盾的關系。即便如此,清秋也是曾努力過,努力地試着融入金家的。可她發現不讀書不自立,終日遊手好閑醉生夢死的生活是她的性格和品性所接受不了的,所鄙夷的。加之金府人多嘴雜、人言可畏,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所以,最終她放棄了,她失敗了。燕西口口聲聲說自己“曾經試圖改變自己去适應她,有太多的事我不明白了,所以我失敗了”,其實更像是清秋的寫照。而燕西卻是一如既往地外出遊戲,徹夜不歸,獨留清秋面對金碧輝煌卻冰冷可怖的金府。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始至終,燕西都是自私的。追求清秋時所做的一切努力,無論是雨天追人力車,重金租下冷宅隔壁的屋子,還是埋頭創作詩,都隻是因為自己的喜歡,都隻是在追逐内心的想法,實現内心的愛與占有,幾乎沒有為清秋設身處地地考慮過。最好的例證就是四姑爺向他問起清秋為什麼不和年輕的女子一樣活潑,倒“好像受了什麼壓迫似的”,“一點少年朝氣都沒有”時,燕西的回答竟是,“我以前認識的清秋一直都是這樣。”燕西啊,你忘了結婚前曾幾次問過清秋她的夢想是什麼了嗎?她的夢想不是上大學,讀碩士,讀博士嗎?你不是還承諾結婚之後要一起上大學,讀碩士,讀博士的嗎?怎麼轉頭就忘了?可見,燕西對清秋的感情與其說是愛,不如稱作發自真心的喜歡更貼切一些。他可以為清秋做任何事,隻是不包括實質性的改變。

最終,清秋走了。一場大火成了她打開禁锢的鑰匙,離開金家的契機。隻是她的離開帶着傷感,帶着誤解,沒有看到燕西不顧安危地沖進火海尋找她,沒有看到燕西流下的悔恨的眼淚,沒有看到出神地笑着笑着哭起來的燕西,隻殘留下一張躺在灰燼中未燒完全的照片……

離開金家後,清秋或許會去南方吧,因為她娘家來自南方,也因為潤芝曾告訴過她南方的形勢——“别有一番天地”,“天翻地覆的變化馬上就要來了,你現在應該考慮的是面對以後的生活如何選擇”,還因為北京乃至整個北方留給了她太多傷感和悔恨。

————————————————————————

再次回顧過後,又再次地久久不能釋懷。如此相愛的兩個人,最後竟分道揚镳,一個帶着傷感一個帶着悔恨,一個向東一個向西,“融入時代的洪流”,實在令人痛心惋惜遺憾。這樣的結局雖是寫實的也是最好的結局,卻仍舊接受不了,竟一度希望燕西在車站的幻覺就是真實的,期待會不會有續集,讓燕西找到清秋,述說對她無盡的愛與失去她以後的悔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去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屋檐下,秋葉已凋零。悲歡離合總多情,伊人何處?總在寒冷清秋。”

“悲歡離合總多情”,原來一開始,劇情就已經告訴了我們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