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很聰明的把曆史遺留問題轉移到現在社會來回答,父親在民國時期娶了兩個妻子,但兩個妻子的問題遺留到二十一世紀,如何讓一夫多妻的遺留問題合理合法合情化,導演讓父親和生母的不在場來處理。隻有姥姥和“我”在場,将上代人的愛情問題轉移為和“我”的親情問題。隻有這樣一夫多妻的問題才能被忽略,進而用親情的外殼來解決愛情歸屬的問題——遷墳就是具象化的愛情歸屬。隻有用當事人的不在場,才能完成叙事與矛盾的解決。在《誰先愛上他的》裡也是如此,男主角的極少在場,讓位于男性第三者和妻子,通過這兩位之間張力的拉扯,完成事件的解決。因男主角的不在場,将家庭矛盾、親情矛盾順利轉為愛情矛盾,第三者的性别也讓三人之間的矛盾加了煙霧彈,用更大的愛情矛盾掩蓋了家庭機制出現的問題。如果是女小三則不僅故事流于俗套,觀衆也無法産生共鳴。
隻有通過不在場,才可以讓故事合理化。而這些不在場,是故事構成的根基。那些我們被騙取的眼淚,在看到背後真正運行邏輯後,安慰自己,就當排毒了吧。
無法不懷疑是在抹黑電視台主持人,劇中劇的表現完全失了電影整體水準。愛你是懂你的基礎,懂你才能讓愛延續。看的出想講好三代女人的故事,無心插柳卻把“生活”本身诠釋的很好。母女之間的拉扯、夫妻間偶有一瞬的遊移、叛逆學生的正義、卡夫卡式的政務大廳、年輕人之間激情的愛如浪潮湧來又褪去、弄巧成拙擦照片——用力的愛總是得不到愛。生活百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