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看到了《線條的盛宴》,一如《局部》既往的水準;陳丹青的叙述,配合謝夢茜導演的妙手,在觀衆面前徐徐展開一系列勾連起魏晉風範和盛唐氣象的文脈線條,看得很是過瘾。
陳丹青的美學觀點也一如《局部》前幾季:無名工匠比耳熟能詳的大師更值得關注,因為他們無所顧忌,因為他們創造力爆棚,所以他們經常在範式之外做點文章,甚至在範式還不成其為範式的時候獨樹一幟,這些範式之外的局部也因其獨特性成為美術史上特别耐看的一瞬。這是《局部》每一季都在反複強調的觀點。《線條的盛宴》中,陳丹青關注的點依然是在生猛靈動得有點“出格”的創造力。此為與《局部》前幾季一脈相承之處。
另一方面,在《線條的盛宴》這裡,工匠們爆棚創造力卻在完成之日被掩埋,探究為什麼心甘情願這麼做成了下集主要線索,陳丹青解釋為祭獻;不是說這理由不合理,而是說将北朝工匠為什麼不考慮傳播列為設問之一,就是現代藝術家們才會發問的角度,下集用這牽強的設問作主題,其實不如借北朝無名工匠批評當代藝術家們的功利心來得直接。《局部》第二第三季中不乏直言針砭,到這裡卻縮了縮頭,頗有點不美。
山西四座北朝古墓壁畫中,忻州水原崗那座墓門上門樓畫的鬥栱,柱頂鋪作是柱頭直接出栱的丁頭栱和偷心造,補間鋪作是人字形。當年伊東忠太等日本學者在雲岡石窟找到了奈良法隆寺木構的這兩種典型“中國基因”,水原崗墓壁畫更是将雲岡“中國基因”确認到了北齊。
可惜四座北朝大墓的壁畫展已經結束,《線條的盛宴》也隻在線下巡回展映,要再睹北朝無名工匠所繪線條裡的勃勃生機,隻能留待有緣了。福州這場,還得感謝@HOMELAND家園 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