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這一詞,在許多人眼裡充滿了神秘色彩。
在外行眼裡,沒事兒成天看看書,在稿子上批批改改,時不時催作者交稿;而在内行眼裡,編輯每天要為最新選題、熱點話題絞盡腦汁。
編輯要操心的事大到市場發展趨勢,小到修改一句話的标點符号。他們的工作看似輕松,可要做到一定高度卻少有人能企及,因為枯燥和重複會讓很多人半途而廢。
在日本動漫改編的電影《編舟記》裡,有位不太擅長社交的文字工作者馬締,與同事們共同編了一本屬于當下的詞典。
一本10厘米厚的詞典,這群人花了15年的時間去完成。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在物質飛速增長的消費時代,還有一群人可以甘于寂寞,為了一個理想付出近1/3的生命時光。
他們身上的匠人精神,足以治愈我們的焦慮症。
電影的男主人公馬締,典型的社恐人格,他不善于跟人交流,但他最大的優點是做事極為認真和投入。
在玄武書房拟定出版一部面向當代人的中型國語詞典《大渡海》時,馬締被推薦來到出版社裡,參與到這項長達15年的編制工作中。
《大渡海》是一本活在當下的詞典,随時收錄新生的略語、俗語、潮語。作為主持工作的年長學者松本告訴他的同事們:“想要知道語言的含義,即是想要準确地理解他人的想法與心情,這不正是想要與他人産生羁絆的願望嗎?”
編譯詞彙的過程,就是與他人産生連接的過程,對于不會表達自己的馬締來說,克服與人交流的障礙成了比編譯詞彙更艱難的事情。
馬締的同事之一西崗,性格外放擅長交際,但做事浮躁缺少耐心。馬締想要深入理解那些詞彙的意思,于是邁出社交的第一步向西崗請教。
雖然在西崗眼裡,馬締非常木讷,但卻擁有一股執念,這種執念來自于一定要編譯一本出屬于他們時代的詞典。
在所有媒體和出版社都不看好這本詞典、甚至撤資取消版權時,西崗主動向上級領導争取,不惜用調離職位的選擇來換取《大渡海》的出版權,因為他的内心早已認定馬締一定會傾盡餘生,來完成這件“瘋狂”的事。
在一次編寫中,馬締被安排寫下“戀慕”的注釋,一向獨來獨往的他從第一眼見到房東的孫女,便诠釋了“戀慕”一詞的含義。在同事們的鼓勵和推動下,馬締也收獲了愛情。
在那幾十平米光鮮昏暗的房間裡,馬締和他的同事們一心一意将心思花在收集詞例、試印樣品、反複校對、選紙上,本身是一件極其枯燥乏味的工作,他們卻慢慢咀嚼出其中的滋味。
這份深沉有力的幸福,在曆經15年的沉澱後顯得平淡又彌足珍貴。
馬締雖然不善交際,也沒有追求世俗成功的念頭,卻在編制詞彙一點一滴的過程中打開了自己,與他人産生了羁絆。他收獲了友誼和愛情,以及一份一輩子堅持到底的工作。
追求一絲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溫柔有力的生活,一直是日本文化裡最強有力的表達。同樣讓人感受到這般細膩的作品還有來自小川糸的《山茶文具店》。
家族第十一代傳人宮雨鸠子在外婆去世之後接手了山茶文具店,為來自天南地北的客人們傳遞藏在心中無法言說的話語。
她為失去另一半的人寫吊唁信,對他人的悲傷表示誠摯的哀痛;她為曾是青梅竹馬、私定終身可最後沒走到一起的人寫匿名信,替他人傳達當年的那份遺憾;她替已故的丈夫向妻子寫一封從“天堂”傳達來的信,安撫相隔兩個世界的老人......
做着這份細膩工作的鸠子,不過二十來歲,放棄了在大城市打拼追求物質生活的機會,回到小鎮接手了祖母的代筆工作。
在這份并不被看好的工作中,她與童年時叛逆的自己和解,那些被祖母逼迫練字的歲月痕迹,原來在替人精心書寫信件時才發揮了其最大用處。
她作為代筆人,為他人的世界構建了穩定、溫暖、堅實的橋梁,同時治愈了内心深處原生家庭的痛,也收獲了來自他人溫暖的情誼。
人與人之間,最溫柔的瞬間不過就是珍惜當下的那份相互羁絆的愛意。
就像《編舟記》裡的隐喻:“舟”并不是指木船,而是用來橫渡詞彙之海的辭典,傳遞情感的工具。
“人們乘坐辭典這艘船,搜集漂浮在漆黑海面上的點點星光。隻為了能用最恰當的措辭,準确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傳達給他人。如果沒有辭典,我們隻能伫立在這片浩瀚的大海前,駐足不前。”
編舟、代筆,都是我們傳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這種冷門又小衆的職業,在這群具有隐士風範的人身上融合得恰到好處。
他們在我們苦苦追尋成功的路途中,已經牢牢握住了那些“求而不得”的幸福。
這類影視作品和書籍出現,總是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豆瓣上有位中文系的網友談自己的經曆:
“語言學和文字學是一個很枯燥很理性的專業,所以幾乎身邊的男生們都像《編舟記》裡的馬締一樣,木讷、不善言辭、謹慎、不善交際。但是這個社會很殘酷,我們往往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
的确,在生活中像西崗這樣善于交際的人更容易讨得别人的喜歡,他們似乎很容易就升到了上層,留下那些内心飽含掙紮,不善言辭的人在自己世界裡徘徊。
但時間會是最好的答案,任何一座大山都能被人類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努力推翻,知識在這個漫長紮根的過程中,有的人選擇了妥協,但也總有人選擇堅持到底。
在百花齊放的抖音上,依然可以見到傳播和記錄工藝匠心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比如剪紙大師高佃亮。
他從六歲開始學習剪紙,從初學到精湛,從枯燥到沉澱,花費了數十年時間。
他制作的大型巨幅剪紙《清明上河圖》,長54米,高1.8米,采用聚氯乙烯做的新材料,解決了戶外展出不掉色,不怕風吹日曬和雨淋的難題,填補了蔚縣剪紙史上的一項空白,被很多國家和博物館收藏展覽。
他說:“剪紙是生存的藝術,是和生命連在一起的,我連做夢都在想剪紙和創新,不曾有過一刻放棄。”
這些創造浩瀚星辰的人,往往都是追求物質上的極簡、态度上的極緻,他們甘于寂寞,是因為内心有更為廣袤無垠的精神世界。
這個世界不缺成功和出名,但卻缺少一輩子隻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
在這你我皆是普通人的世界裡,這份匠人精神可以蔓延到我們日常生活裡,于此,我們也與那些閃耀的人,産生了心靈上的共鳴。
我們努力追趕時代的同時,不要忘記為自己的世界,永存一片匠心。
備注:原作首發于公衆号“水木讀書荟”,作者Ro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