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随着沈騰賈玲等小品演員的轉型,好像讓其他人看到了把小品拍成電影的希望。

但沈騰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完全算是小品演員,他是從話劇開始演起的,開心麻花也隻是将話劇用電影的方式來呈現。賈玲應該是從小品咖轉型電影咖最成功的範例。但我也不能罔顧猜測賈冰也在做這樣的嘗試。

片中主角賈有為,由賈冰飾演,賈冰是演小品出身的(但我不太喜歡他,說實話get不到他的小品笑點),上過幾次春晚,在我印象中沒有特别出名的作品;沙白虎,小沈陽飾演,09年因為《不差錢》爆紅,本片的台詞也緻敬了這一小品;許大力,于洋飾演,遼視春晚的“老人”了,以前年年主持,最近幾年和一些演員一起演小品;董建峰,寶石老舅飾演,這不用多說,因為一首極具東北特色的rap走紅。

可見除了老舅,其他三個人都是小品演員,不是說小品演員演不了電影,隻是電影拍得太像小品了。

小品因為時長在十到二十分鐘,所以需要短時間将人物關系、沖突與和解部分快速展開,免不了用一些典型形象、大起大落的反轉情節——也是小品常用到的制造“誤會”。《末路狂花錢》便是一個具大的誤會:腦瘤确診讓一個“摳”的人亂花錢,花到所剩無幾的時候被告知“确診”有誤,可能小品演到這就結束了,但這是電影,僅反轉一次是不夠撐時長的,所以電影繼續制造兄弟間的“誤會”,再給主角悔過的機會,最後大家和解、其樂融融。

但事實上,這甚至都不算一個好小品,首先人物過于單薄了,想要展現的劇情過多忽略了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如賈有為摳門,買的零食不願意給周圍人分享,自己獨來獨往,不替鄰裡着想,請問這樣一個人在觀衆不清楚他是否遭遇了重大危機的前提下,是怎麼做到被兄弟推成當大哥的,他到底有什麼魄力吸引了這群小弟;

其次就是感覺導演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内把二次反轉的情節演繹完,像是在拍流水賬,裡面有一些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和回憶,補充邏輯上的漏洞,但整體上給人一種“打補丁”的感覺,劇情推進之快讓人來不及弄清人物動機是什麼,就用幾個包袱堵住觀衆思考的閘門;

最後是對電影主題的讨論太膚淺了,“趁活着,要快樂”變成了空喊口号,這裡的快樂就是别摳門、珍惜兄弟情誼,除此之外就沒了。就算隻有這倆,電影的刻畫也不深入,主角摳門僅僅是因為父母摳門,摳門也隻是通過擠牙膏、水龍頭隻開一點等一些行為體現出來,但為什麼不摳門了才快樂,我看賈有為摳門的時候也過得挺快樂的,摳門的觀念與人生的快樂并沒有作一個勾連;

還有就是亂配樂,首先是二手玫瑰的《我要開花》放在電影中十分不相适,盡管都是東北風格,但是這首歌個人感覺是瘋癫地面對人生荒謬,和電影前面單純的揮霍金錢還不太一樣,至少荒謬這個點我沒從電影中看出來。悲樂和喜樂交叉用,導緻情緒也大起大落,像是用配樂強行讓觀衆進入情緒,而忽略了鋪墊漸進的這一過程。還有爛梗一大堆,“砸沒的”和“咋沒的”這種陳年老梗還能出現在2024年的作品裡。

總之,作為一部電影,硬傷太多了

随着開心麻花、賈玲等做過小品的人對電影的邁進,可能越來越多的東北小品演員進入到這一行業,不可否認我那場大家都笑得很開心,不是電影對藝術的塑造有多好,而是那些梗、包袱讓觀衆從疲累的生活中抽離出來開心一笑。但這像是用梗堆砌起來的電影,像是有了這些包袱,才有的這個故事。

包括電影開頭賈有為騎車上班時路過各色市民的鏡頭,竟然讓我聯想到熱辣滾燙。。。

小品能搬到大銀幕上,但這種小品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