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寫給自己記錄的~

拆分成兩半看完了《Close》,其實本來打算直接呼呼大睡明天縱情娛樂的,但看着備忘錄裡記下的隻言片語,結合着今天的某事發布會還是想寫上兩句排遣一下現實和影片帶來的雙重壓抑……

...
空間環境和内心環境的對比

還是按照慣例先班門弄斧從影評入手。看完全片給我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暴力、暴力、暴力!一種情感的暴力……導演從剪輯到燈光畫面甚至到衣着都很精巧地安排了多處毫不修飾的對比。故事線上,最直白明了的當屬Léo家的花田和天氣的變化:花開花落,雨停雨現男孩間的close關系,主人公的心境當亦不同。而在我看來可能有過度解讀之嫌的,影片中人物卧姿的細微調整也應當是導演希望有肢體語言投射心理狀态的嘗試。此外,特意關注了一下,整部影片基本沒有順滑的剪輯過渡,通常是直接了當的拼接時空。而若是在電影院觀影,我估計大部分觀衆出來都會感受到畫面的忽明忽暗帶來的眼部不适。(此處關注的靈感來自《Joker》2019中的燈光設計)影片常常由家中暗色調的畫面直接切換到亮到發白的冰球場。畫面上的沖擊實屬夠暴力(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但很容易發現Léo在兩個場景中的心境正與畫面色調相反,對比實在是夠強烈(眼睛疼了好一會呢bushi……)。哦哦對了,聲音上導演的處理同理,嘈雜的冰球場上主人公有着專注的内心,安靜的卧室中卻飽含暗流湧動的心潮。鏡頭語言上前後攝影位的切換,從兩男孩平行之位代表延續到後面的前置位攝影給了觀衆更多的一種男孩永遠無法追上or catch the wind的酸澀。

...
平行攝影位

但是,導演費盡心思的為一個名為(C)lose的青少年片子營造這麼多暴力感是為何呢?實際上這個問題我幾乎沒花任何力氣就想到了一個絕佳的答案。因為在另一部法語片中我有着相同的疑問,而且早已得到了解答——《Eté 85》(2020)。這部影片在故事内容上其實同《Close》很相像,隻不過《Eté 85》中的男孩要更大,面臨的壓力也更大一些……(請在我墳上起舞也真真真的是驚世駭俗 我很愛)。跑題了咳咳,這個問題的解答多半來自于該片的導演歐容大大的一段話,歐容曾談及青少年時期并說“青少年時期是憂傷的孵育期,是個幻滅的時期,我們發覺愛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樣,父母的權威、他們說的話未必是真實的。所以是一個所有事情都開始分裂的時期,這是非常暴力的,因為這之前,我們還在孩童的理想化中。”是的,我無比贊同,青少年時期是一個萬物分裂的時期。青少年們在社會的規訓下經曆着由前傳統的兒童或少年走向傳統的“法律與秩序”階段的蛻變(參見皮亞傑的兒童心理學)。一切東西,包括關系、價值觀、自尊、内心的秩序都是易碎的。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危險”的時期,正如貓咪在三四個月大是其性格養成期一般,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會受到因外界力量導緻的自身人格上的塑造。其實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曆,我現在仍對這段時期心有餘悸覺得有驚無險或者說可能我已經在青少年時期受到人格上不是世俗意義上那麼正向的形塑。對于已經活着跨越了青少年時期的我們來說,我認為理清我之所以為我這件事很重要,而且大部分的努力要放在對青少年時期的自己做受力分析。畢竟本我所在,自我相依嘛,明心知往不會是壞事……

而不得不提的是那些正處在青少年時期這個暴力的人生階段的青少年們,和那些未能在身體(其實内含了精神)度過這個階段的逝去的青少年們。我絕不想提出任何所謂成功學or神谕式的人生箴言。一方面我不行,另一方面也沒必要。我覺得我有必要且能說的隻是:這個時期的你們其實大可表達對人生價值虛無的觀點甚至是解構一切的玩世不恭,這些在我看來都無關痛癢。無論是出于深思熟慮還是出于特立獨行這也都不重要。而唯一重要的事是你是否能在抛棄了外界的力量之下出于自覺的對某些人類基本精神感到敬畏。雖然說起來又好像某些讨厭的哲學著作一般,但我想表達的其實就是,你可以認為萬物為刍狗,但你是否認為諸如人的理性、普遍的真理、純粹的愛、法則、時間、藝術、宗教甚至是虛無本身存在着你值得敬重的部分……好吧我承認這段對青少年完全沒意義,反正我14、15歲的時候要是看到這段話,隻會覺得是某個酸儒寫的(好吧,還真是哈哈哈哈)。那麼綜上,我給青年人的建議是别聽任何人的建議,但要時刻記得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在當今重要的一點是保持人的生命力。就是不要選擇紫砂:)and 希望你天天開心,趕緊跨過暴力的青少年時期。以後你就可以做一個dom啦(後傳統的“立法者視角”)。

不裝了,自己文學功底、電影理論是有夠差的……年輕人要快快落落滴

...
喜歡這個色彩和構圖!

plus:這個電影也叫透明人诶,結合着國際版的海報,我甚至萌發了一種兩個小男孩合一的想法,其實是男孩一人的自我人格驅逐……(聽一樂吧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