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历史/传记题材电影都很难抵抗“做评价”的诱惑,似乎传主已死立传者就有责任为他厘清是非功过,这部更是牵挂深重,到了片尾还要借托勒密之口为亚历山大盖棺定论。诡异的是,其后又紧接着叙述了这段历史史料的流散史,透露出对前文的自我怀疑。

我始终认为,任何叙事体裁都应当把解释和下价值判断的权利交给观众/读者,给出空间与暗示,而不是宣读结论。结论本身是叙事的暴政,会残害人物和情节本身。以史传甚至史诗自目的作品更应谨慎于此。由于历史的多面与混沌,你评价的基础是无限接近不可知的历史真实。由于同一个故事被回忆、叙述、争论了太多次,你的评价至多不过是某种流行观点的重述。

当然,我相信创作者有心去把这个故事讲成,亚历山大作为一个个体与整个客观世界的对抗,讲成一个人意志的极限能怎样动摇一个世界的寓言。结果却像一件半成品。我们看到创作者思考了亚历山大的童年怎样形塑了他的人格,看到创作者想到应该怎样为一个国王增添人性,看到创作者分析了他应该被人爱又被人恨,可这些本来应该在草稿本上的东西,就被直接拍了出来,一些互相没有被很好关联在一起的元素被简单地拼凑剪辑,就此完事。结果,亚历山大的胜利显得缺乏力量,亚历山大的挫败也显得缺乏力量,亚历山大的死被拍得像场陨石遁。

科林法瑞尔演得也挺烂的。倒也不在于他演得有没有帝王气概(虽然确实也没有),或者外形是否合适够赏心悦目(虽然确实也挺难看的),主要是,他的表演也和整个电影如出一辙地缺乏有逻辑的细节,很多(理论上)重要的台词纯纯棒读,可能也没人跟他说这片里的亚历山大应该咋样吧!

也怪不了他,反正导演估计也不知道,只好在片尾加个史臣曰增加一点信念感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