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推介:

布萊頓學派最後一個代表人物便是埃斯美·科林斯。科林斯是布萊頓學派發展的重要奠基者,其電影影像的探索對美國早期好萊塢的電影語言法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别是在《汽車中的婚禮》的短片中的電影語言被好萊塢加以利用,發展為經典情節劇的主要叙事語言。此外,《一個礦工的一天》也是布萊頓學派的經典之作,用攝影機的真實展現礦工工作的一天,十分具有現實主義的社會意義。

一個礦工的一天 (1910)8.01910 / 英國 / 紀錄片 短片 / 阿爾弗雷德·柯林斯

影像風格:

在科林斯的短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大量使用反角度鏡頭與移鏡頭的使用。以下将用《汽車中的婚禮》作為經典的例子進行闡述。

l 反角度鏡頭(正反打鏡頭)

反角度鏡頭通常是指從前一個鏡頭攝影和攝像角度的正反面或側反面拍攝。例如圖中,上下有兩個圓球,在遵循“180軸線原則”(攝影機同時在左側一端拍攝)的範圍下,上一個鏡頭拍攝的是上側圓球的正側面,而下一個鏡頭拍攝的是下側圓球的背側面,而這兩個鏡頭便成為反角度鏡頭(或者是正反打鏡頭)。

...

在《汽車中的婚禮》追逐馬車的戲段中,前一個鏡頭拍攝的是馬車的背面鏡頭,而後一個鏡頭便是馬車的正面鏡頭,而這便是反角度鏡頭的案例之一。

...

...
l 移鏡頭的使用

移鏡頭的使用在《汽車中的婚禮》中反複地出現,在此便不再贅述。

汽車中的婚禮 (1903)8.41903 / 英國 / 短片 / 埃斯美 柯林斯

l 象征鏡頭

我們在講象征鏡頭之時,首先聯想一個片段,即如果我們作為一個導演,如何拍攝一對新人在教堂舉行婚禮的戲碼呢?我猜大部分的人都會使用遠全景的景别去拍攝婚禮的舉行,而教堂作為此場景空間則必須出現在攝影機中,那麼是否可以舍去拍攝教堂來展現新人結婚呢?

科林斯在拍攝《汽車中的婚禮》時,我們可以在後段看到人們進入了禮堂,緊接着大部分人會如我前面所講,以教堂作為空間,用全景景别去拍攝新人如何舉行婚禮。而科林斯卻另辟新進,采用的是拍攝一對戀人互相交換戒指的手部特寫,而僅僅通過一個手部的特寫,便足以交代了新人的結婚過程,而這一象征結婚的鏡頭在觀衆的視線中,一目了然,以象征的手法,省略的原則,舍去了教堂拍攝的複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