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床邊的女兒看着病床上熟睡的父親,回憶起了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那一年,她捧着一隻小鳥回家,興沖沖地問爸爸能不能養。

父親正在做飯,鍋裡的湯突然冒了出來。

她在廚房裡忙得焦頭爛額,沒有回應女兒的請求。

女兒以為父親不想答應,失落地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她戴上小鳥的面具,把自己幻想成一隻受傷的小鳥。

父親經過身邊,把她帶回了家。

可夢境醒來,她依舊孤獨地待在自己的小屋裡。

就連父親叫她吃飯,她戴着小鳥面具,賭氣一口不吃。

後來女兒長大,去參加萬聖節慶典。

父親為了讓女兒開心,用口紅往臉上塗了兩個小紅點。

可女兒卻覺得父親的行為太傻,甩開父親的手上了地鐵。

窗外的父親,一直目送着她離開。

回憶再度飛轉,現在病床上已空無一人。

女兒慌忙沖出門去,看到的是奄奄一息的父親。

臨别之際,父親拿出自己一直珍藏的小鳥面具,兩個人仿佛回到了帶回小鳥的那天下午。

和煦的陽光下,父女二人緊緊相擁,一起把小鳥送出窗外。

這又是一部優秀的定格動畫,多用中近特鏡頭,有一種陰森壓抑的感覺。

小鳥是串聯父女二人的線。

先來看第一幕,女兒抱着小鳥找父親,其實是她在尋找父親的回應和愛。

但父親忙着廚房/工作/生活,沒有及時回應,于是小女孩便退縮了。

她以為父親不愛她,于是開始封閉自己。

小鳥面具就是她給自己建造的牆,而紅布則是她唯一的熱情與愛。

再來看第二幕,父親用口紅塗臉。

這次的主體變成了父親,他用看似幼稚和讨好的态度想讓女兒開心。

希望能夠得到女兒的回應,但女兒冷漠地跑開了。

父親手中拿着女兒的小鳥面具,是一直沒有忘記女兒的訴求。

父女二人的訴求都一樣,都希望能夠得到彼此的愛。

但因為一次誤會,兩人之間産生了裂痕,并且裂痕越來越大,直至破碎。

直到最後一刻,這個誤會才消除,不禁讓人淚目。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缺失某些關鍵階段。

我們以為日後可以彌補,卻發現這已經成為永久的心靈創傷。

事實上,我們并不是不愛孩子。

或許因為羞于啟齒,或許由于不長于表達,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誤解越來越深。

父母之愛從未缺失,也希望永遠不會存在鴻溝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