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覺得電影本身在我看懂的維度裡隻有四星,但看了幾篇寫的太好的影評,真是引經據典水平很高,看得我如癡如醉。

我覺得電影其實讨論的議題很多,最淺層的就是頻頻提到也是占據最大篇幅的暗戀情節,确實啊肯定每個人都會得到觸動,那麼少女心事,小小的接觸被主觀放的大大的,會因為幻想邀請了全班去織毛衣唯獨沒有請自己而難過,會因為之前看到的小說把系三圈圍巾當作意象,在老師同樣給自己系了圍巾時欣喜若狂(讓我想到我高中時候曾經心裡暗暗許下如果下一顆吃到的是綠色m豆就去表白結果真是綠色 哎呦笑死我了)雖然暗戀是一個人的兵荒馬亂這句話已經被拍的俗到不能再俗了,但導演的細膩表現手法還是不俗,并且很快,我們發現原來這部電影講的遠遠不止暗戀。

第二個我覺得是權力不對等的感情以及主客觀的區别。前半段幾乎一直是女主的獨白,從完完全全的女主視角來看,感覺很甜蜜。但是我們幾乎可以察覺,老師并沒有明确的回應,沒想到最後畫風一轉,老師覺得自己是被yy的對象有種被冒犯的感覺,她對于女主的觸碰在念禱文的情節也沒有被女主寫進去,這算不算是女主這篇小說的一種蒙太奇式表達手法呢?以及好笑的點是原來她的女友也是一個比她大很多的女性。不禁讓我想起翁帆說的那句,“當一個你崇拜的人愛上你的時候,你很難不愛上他”。會讓我覺得所有的權力不對等的感情的發生都是這樣呀,事情的發生是起源于你崇拜,也就是主體化的行為。這個時候引入一段我在影評裡看到特别好的話:

‘約翰妮的愛情仿佛是被塑造出來的一件幻想作品,它最終也的确轉化成了實際意義上的文學作品。這種創造出來的愛情在元素方面與她所閱讀的情節相似,有趣的地方還在于對方的名字僅僅與她相差一個字母“e”,對方似乎是她的鏡像人物,她幾乎以另一種方式“愛着自己”。名字的相似性仿佛帶有某種奇遇的特征,但是名稱在精神分析師看來是具有“心理替換”價值的,她們名字的近似性其實是強化了客體的“自體性”,因為客體愛中已經包含了自戀性質,這是同性戀中所固有的自戀維度的顯現。“我愛你,因為你是完美版本的我”。電影中有還有一句有趣的話,她說對方結婚了擁有了家庭, 而她則擁有了一本書,這等于是說她“用文字替換了客體”。’

第三點我覺得就是這裡面幾乎隻字未用現下主流的女性主義表達方式,但就是讓你強烈的感知到這無疑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挪威的平權領先我們一百年呀,當外婆還在覺得她們那個年代是為男女平權運動奮鬥的時候,母親已經又回歸到不必追求這份政治正确而是歸于自己的内心,喜歡男性電影又何妨?更不用說到了女主這裡,不僅反抗的是異性戀的标簽,更反駁于酷兒标簽,也就是喜歡的不管是誰,沒有任何人能對我下定義。

說起異性戀,這裡面出現的男的實在太過好笑,泰坦尼克式的拍照姿勢我真笑暈,異性戀就這麼膚淺?以及感覺就在照搬公式進行心理咨詢的男心理師。

最後,我覺得最深層也是我并不很懂的就是對于神,對于宗教的讨論,可能和文學也有點關系吧,當外婆踏着男人的身體走向通往天國的階梯,當她把神想象成一個張開雙腿的瑞典人,但她又說一生追求文字,文字卻從未擁抱她,她到底在追求啥呢?母親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不會織布,要參加家庭改造節目,第一反應是擔心女兒受到傷害。我會覺得對于女性代際的勾勒好像不是很清楚,這個是我覺得有點看不懂的地方。

最後的最後,我會覺得導演有在表達如何對抗虛無主義這個議題,就像開場白所說,雲是載體,可是如果是有些薄雲,人就會掉下來,女主是害怕這種事情發生的。所以其實把這段過往寫成文字,也是對于虛無感情的一種實體化,是對虛無主義最簡單的對抗。但是最後的最後,當真正追求到内心的豁達和放下時,這份實體彷佛也不重要了,u盤也可以不需要了。

沒有結束語,結束語附上兩篇寫的非常棒的影評吧!部分觀點受到這兩篇影評的影響( •̀ ω •́ )✧

夢旅小棧:電影分析|《性夢愛三部曲:夢》-通往幸福的天梯之路

看理想:今年終于有能打的愛情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