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的鏡頭重新書寫女性在愛情叙事中的能動性之後,影史上逐漸開始出現敢愛敢恨、主體性極強的女性角色。《布達佩斯之戀》也在此适用,隻不過最後伊羅娜并沒有像凱瑟琳一般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都是三角戀電影,都是二戰背景,和《祖與占》不同的是,三人的關系和諧得有點過于美好,反而令人不安。果然,納粹的到來成了打破平靜生活的重重一擊。
貫穿全片的曲子,其實是希區柯克式的麥格芬。在片頭便抛出懸疑線索讓觀衆不禁追問此曲是否真的是一個詛咒能夠悲傷緻命。于是乎,鏡頭拉近到那張黑白照片(有着《閃靈》裡的照片一般,隔着時代的陌異感),伊羅娜美麗的面龐拉開了故事的序幕。鋼琴師作出令人沉醉的曲子,接二連三地傳出聽衆自殺的噩耗,而他也最終死在了所愛之人的美妙吟唱之下。之後我們也感慨,薩博怎能料到當年他跳河救的德國攝影師如今成了納粹軍官,還把自己送進了集中營,連自殺的權利都被剝奪。曲子作為麥格芬在故事最後又一次出現,作為籠罩着歐洲的二戰雖過去了,而一樁私人恩怨必須現在被了結。
時事的變換和無常令人唏噓,不變的是純粹的愛和生命(創造力)的希望。伊羅娜在讀完信之後依然抱着極大勇氣活了下去,而命運的安排讓她獲得了一個新的生命。餐廳也活了下去,曲子也飄揚依舊。從傳說的詛咒變成了一段報仇雪恨的挽歌,似乎也暗示着陰霾的褪去。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