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劇非常細膩,小記一下感想。

瑪麗安和康奈爾都挺讓人心疼的,所幸他們都在成長中,朝向更加真實和快樂的自己走去。個人覺得第一季的結尾(一個去紐約繼續讀書,一個按照自己當下的心意留下)是很棒的,他們的未來(也許)并不會更容易,他們都會繼續長大,成為更加能夠把握自己命運選擇的人。有什麼道路,是比走向你深愛的人/真實的自己還要重要的呢?而瑪麗安和康奈爾,他們不是從很早開始,就已經出現在彼此的心裡面了呀。嗯,這也是每個“普通人”都要走的旅程。

一個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如何表達,一個缺乏家庭溫暖,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他們在互相的吸引、靠近、傷害、分離、慰籍、相愛、誤解、想念、牽挂、揣測、探索、守護......中,把對方變成了生命中一個美好而深刻的存在。

他們如此合拍,輕易就能牽動對方的心弦,相知相惜,卻也由于各自人格個性上的弱點而經受考驗。非得被逼到死角,才肯直面自己内心深處那個孤單害怕的小孩。又因為太孤單,他們更加渴望對方的溫暖。

年少時的愛,灼燒自尊、奮不顧身,又脆弱羞怯、踯躅不前,

一如康奈爾淺藍的眼眸,總是追随着她的身影,無法移開視線,

瑪麗安的綻放或憂傷,心念所及難以忘懷的始終都是他的溫柔缱绻。

我覺得他們其實很幸運,不僅因為他們遇見了彼此,更加幸運的是,(哪怕有糾結和滞後)他們還是抓住機會終于向對方說出了那些難以啟齒的話,隻想讓對方聽到和了解也知道Ta會懂的話,在對方艱難的時候以自己的存在去給予支持,這是值得欣喜的。

當然,即使有些人沒有機會去說去做的,或者錯過以後毋需再說的話再做的事,大概也隻是增添了一些留白、或明或暗的不實空間罷了,是更加朦胧寫意了還是不覺間惆怅黯然起來,也未可知。

我忽然get到了,為什麼在旁觀者(至少是我)看來自幼相識明明很相愛也相配(他們既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初戀,有天然的身為同類的親切感,也有強烈的化學反應/激情,好像隻要他們能在一起就會幸福)的兩個人,在真正走近并意願厮守的時候其實一點兒也不容易。他們互為對方不得不/能夠真實面對自己的因(從某種層面上說,面對自己的内心和真實渴望,對于他們都是很可怕的事,為了逃避他們幾乎做了各種奇怪甚至是自我傷害的事,他們對彼此的驅動力和打擊力都是挺厲害的)而将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實,取決于他們如何澆水、施肥、除蟲、培土,悉心照料還是任其野蠻生長、自生自滅,也要看一看外界的時空天氣,風雲變幻時,如何應對。

最甜蜜的誘惑/獎勵/向往裡,往往蘊含着最難的功課。

(這個故事簡直是兩位學霸/學渣的生活挑戰解題記錄,第一次大考的結果已出-如同他們都拿到了大學獎學金(笑),但這隻是第一段落而已,新的一切剛剛開始……)

To love one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 lifelong romance.

                                                                                ———Oscar Wilde

(“愛自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很想把瑪麗安的校友王爾德先生的這句話送給她)

劇中很具體地描摹出一個缺愛/家庭溫暖、不會愛自己的女孩(這不是瑪麗安的錯,她當然值得被尊重和好好對待)可能會出現的情感迷惑/誤區:

1)她自己狀态不對的時候,交往到的男朋友,常常都是不合适的,不尊重人啊,膚淺虛榮啊,有施虐傾向啊,不能走心啊,......總之就是她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和不值得被付出真心,她不愛自己或者說不懂得珍惜愛護自己的話,吸引來/勉強接受的也都是一些不太可能會有好結果的人,關系的質量也比較低;

2)她有一段時間,似乎有越來越嚴重的受虐傾向,或許也有一個可能的原因來自于:她無意識地想用身體上的痛苦來掩蓋或者說替換内心情感上的痛苦,就比如有人内心的痛苦承受不住時,去紋身什麼的企圖用身體上的疼痛來抵禦一種更深的痛苦,也以這種比較受虐的方式來感受自己仍然可以存活着,其實是有點嚴重的精神困擾了,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也許很危險;

3)她在原生家庭裡,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和尊重,也沒能學到如何去愛自己和愛别人。她媽媽自己是家暴的受害者,雖然施虐方已經去世了,仍然活在既有的模式中,這位母親對于家裡出現的暴力行為(不管是精神上的冷暴力,還是行為上的暴力)表現出置之不理的漠視狀态,要麼是由于過去的陰影造成的過于害怕而無法行動的凍結,要麼是有意識的消極麻木,而施暴的人和受打壓的人都是她的孩子,這也挺極端的。瑪麗安的媽媽内心孱弱又冷酷的一面,同時影響到了兒子和女兒,兒子估計是色厲内荏,隻敢在家裡欺負妹妹,而瑪麗安高中時在學校裡的叛逆和不合群,就跟在家的不被重視和被哥哥壓迫有關,她被激發出了逆反心。可以說,瑪麗安一家人的症結在于缺愛和因此而造成的不快樂,從血緣上說原本是聯結最深的應該保護關愛她的媽媽和哥哥,都表現地冷淡甚至是直接傷害,這個環境養成了一個嚴重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感很低)的女孩兒。

但是幸好,通過後來的學習和自我選擇、其他有益的影響,她還是可以重新建立或補足安全感的。

再來看下康奈爾,如果隻看一些表象的舉動,當他在學校裡别的男生嘲諷取笑瑪麗安時假裝沒聽到一樣,在酒吧裡眼看着其他人對自己喜歡的女孩兒動手動腳(即使是普通關系的女同學也很難坐視不理吧),不敢邀請瑪麗安去參加畢業舞會反而去請别的姑娘來做煙霧彈,這些時候的他表現地好像挺沒勇氣的。

但是放到劇裡他的人設和情境,還隻是個青春期的高中生,單親媽媽的家庭母子關系融洽但是生活并不寬裕(媽媽好像是十幾歲就非婚生下了他,沒有機會或沒能完成太好的教育,隻能靠打零工來維持兩人的花銷,自己獨立照顧兒子,他們的生活是不容易的),他的從衆心理,害怕被同學們孤立,很難表達真實想法,不敢出頭,依靠着好人緣、成績優秀、體育出色等來自我保護和尋求認同的心态又是能夠理解的,他個性中有怯懦猶豫的部分大概也是成長經曆使然,讓人也不忍心責怪他。人都難免會做錯事,并承擔後果,正處于敏感困惑時期的康奈爾,事後他就已經後悔了。如果懂得反思和改進,及時道歉、吸取教訓的話,也算是有成長。

他媽媽其實給予了很多正面的影響,(相對于瑪麗安的父母)把兒子教地很好,康奈爾的内心溫柔善感,善良正直,懂得尊重女性(和身邊的人),他在所處的校園社交環境中其實也很難找到能夠投契溝通的同齡人朋友,在心靈孤單這一點上與瑪麗安的處境是共同的,他的随大流不惹事和瑪麗安的叛逆獨行是兩個人各自找到的校園生存方式,他們在精神上能夠互相理解和憐惜,在人群中認出了彼此。又因為康奈爾的媽媽在幫瑪麗安家做事,他媽媽多少也會了解瑪麗安在家裡的處境(我猜想她常常是自己一個呆在家裡媽媽和哥哥都不太管她的日常生活,孤零零的)跟康提及,康奈爾去接媽媽的時候,也有一些機會私下見到瑪麗安,在校園以外的安全環境中他才敢跟她多說幾句話正常交流,如瑪麗安提到-他是唯一一個認真聽她說話的人。這樣的兩個同齡人,都缺少朋友,都喜歡讀書和文學藝術,興趣投合,能夠較深度地交流,他們互相吸引是很自然的。(瑪麗安那麼美,高大溫和的康奈爾,用他的藍眼睛凝視着她,觀衆們看着也很養眼啊!)

康奈爾的心結在于他的自卑感,沒有信心去勇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他從瑪麗安的身上,看到了一個人是可以直接(甚至是不乏尖銳)表達的,是可以擁有自己的觀念想法的,不一定要随波逐流。他真心愛這個女孩,瑪麗安很大程度地影響和改變了他的人生選擇。

而康奈爾對于瑪麗安的愛和實際上無條件的理解和尊重,也給予了她非常多的溫暖慰籍,幾乎算是她的内心支撐之一了。

So 他們對于彼此,都格外的重要。

如瑪麗安所說,他們中的一個,未來會在哪裡,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即使如此也沒關系,如果時機到了,相信他們會好好相愛珍惜在一起的機會,假如以後萬一情深緣淺的話,他們也會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對方去成為更好的自己。人與人之間,并不是隻有愛情一種深刻鍊接的方式,他們之間的關系,我看也不僅是戀人,更多是親密夥伴的感覺。甚至,我個人會有點不希望他們真變成共生的關系,因為如果過于糾纏和沉溺的話,可能反而對養成獨立人格不利。每個人真正地走向心智成熟,發自内心地長出底氣、信心和力量,也有能力跟遇到的所有人好好相處(重點是學會去愛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不是說非要跟所有人都交好的意思),不是也很好麼?

私以為是否浪漫也許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每個人對浪漫的定義标準不同),關鍵在于成長,可能就是不斷自我整合(甚至是經曆破碎之後再重生)的過程,如同雕刻作品。不必太害怕改變,祝福(兩位)普通人的成長。

或許沒有誰從不曾感到過自己有所缺陷/古怪/别扭/不足/不完整/忽然不自信/孤單 ...... ,(我猜大概普通人都這樣:)),但這并不真是所謂的“不正常”,也不代表真的不好。

如果可以的話,請試試以更加開放和寬容的态度來對待自己(和身邊的人/所愛的人),用愛來圓滿自己。(假若某個時刻的自己/Ta有點“怪胎”,我能理解Ta嗎?願意陪伴支持着Ta去弄清楚和經曆一切嗎?)

心之所向,雖遠亦達。

(已發公衆号:小葉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