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的愛情片很多,這部《寂寞芳心》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08年的老片子了。影片除了土耳其風情的城市街景和特色美食,其實整個故事都很老套:男女主邂逅,然後展開一段甜蜜而浪漫的愛情,最後以分手收場。愛情來的時候總是那麼美好,結束的時候卻那麼催人淚下,這是人類情感故事中悲歡常見常新的一幕。

我為啥想談談這部電影呢?

因為它觸及到了愛情中最常見的矛盾:愛與自我。

影片中的男主阿帕爾,在伊斯坦布爾經營一家高級餐廳,擅長烹饪,熱愛美食,喜歡收集黑膠唱片,懂生活情調。然而,在光鮮的外表下,他是一個非常孤獨的人。按照現在心理學的說法,屬于回避型人格:他沒有朋友,沒有親密關系,要是想解決生理需求,就花錢找不同的女人,完事後,從不留女人在家裡過夜。他享受這樣的生活麼?未必,但是他習慣了這樣的自由,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如果不出意外,他覺得自己會一直這樣生活下去。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女主,動了心,掙紮就開始了。

一方面,他感到一直以來包裹自己的那層殼裂開。對愛的渴望,對親密的渴望,随着女主的出現,點燃了他。生命變得與以往不同起來。另一方面,他極度不适應生活中闖進來一個人,一切都改變了,這讓他心煩意亂。

他會在艾達身邊失眠,他會趁着艾達睡着偷偷外出,他和艾達走在街上不知道該和她聊什麼。總之,他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樣才算戀愛,除了做愛。

艾達了解他,但還是被他深深地吸引,避無可避地淪陷了。第一次激情過後,阿帕爾的反應非常冷漠,這傷害到了女人,她以為自己被玩弄了,摔門而去。留下阿帕爾一個人陷入沉思。

艾達和以往的女人不同,他第一次有了擔心,害怕失去艾達。于是他主動去挽回,嘗試着改變自己。他第一次體驗到,原來戀愛是這樣的:和愛人一起手握着手逛街,一起品嘗美食,一起去酒館聽民謠,把她介紹給自己的母親和同事。一切看上去都步入愛情的正軌。

轉折點是阿帕爾母親的到來,像一支催化劑,讓他清晰看到這份感情的未來:這個家從今往後要裝下另一個人,這個到處充滿了他的氣息的空間,他所熟悉的家,将會被另一個人的氣息、汗水和聲音占據,充滿雞毛蒜皮的瑣事和争吵。一想到這個他就無法忍受。送走母親的第二天早上,前一秒兩人還一切正常,下一秒他突然脫口而出:我們分手吧。

艾達愣了一會兒,由笑轉哭,又哭又笑。她不意外,隻是她沒想到即使她這般深愛他,還是無法融化他。她留下一句話:你被冰雪包圍着,快要凍死了,長眠雖然感覺很好,但你會死而不自知,說完決絕而去。兩人再無聯系。

女人往往容易這樣:以為付出真心,就可以感化一個人。殊不知,一個人最難改變的就是TA自己。人們走在一起,是因為兩個自我之間的彼此吸引,人們走向結束,也是因為兩個自我無休止的戰争。其實,愛情中最大的挑戰與考驗,就是我們身上的那個自我。

就像阿帕爾,他愛艾達嗎?她喚起了他對親密,對愛的渴望,這是長久生活在孤獨中的他所缺失的。但是當他需要為這份感情做出實質性的改變時,他猶豫了。孤獨,自由,這些是他的自我,一旦對方觸及到核心,他就選擇回到原有的軌道上。這是愛嗎?

現實生活中的愛情也是如此。人們彼此需要對方,都想用對方來填補自我所缺失的部分,或者完成某個内心未完成的夢想或情結。一旦對方拒絕或者無法滿足,他們就陷入了戰争。他們真的相愛嗎?又有多少伴侶,因為兩個自我無休止的拉扯,不肯妥協而走向結束?

海靈格曾說,愛情是兩個自我最高級的瑜伽。瑜伽是什麼,融合。融合意味着,放下那個自我,在此時此刻,全心全意投入對方之中,和對方在一起,融為一體。真正的愛,不是阿帕爾這樣,一觸及到那個自我就逃了,所以,他是不懂愛,恐懼愛的人,因為失去自我,會令人恐懼,相當于一次死亡,而這死亡之後才會有新生。真正的愛,是你願意放下那個自我,不帶期待,不求回報地去愛,因為僅僅隻是愛本身,就已經足夠了。從這個角度,愛是無我的,它指向的是兩個人的融合。

而在達到那個無我之前,你先得讓自我得以圓滿,唯有如此,你才可能不會出于内在的空虛、孤獨(阿帕爾即是如此)和缺失去尋找另一個人。而現實中絕大部分的愛情,都是因為匮乏,因為需要。

你如何渴望另一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你就這樣滿足自己,你如何渴望另一半安撫你,你就這樣安撫自己,重要的是,這一切,有且隻能由你自己一個人去完成,不要寄希望理想伴侶這樣的幻覺。在達到真正的愛之前,你有很長的一段自我孤獨之路要走,而你一旦到達那裡,你會發現,真愛就在身邊,你就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