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電影之前,很多評論說“知道電影的内容很悲慘,生活本來就很苦了,所以就不去看了。”

嗯,如果這個電影有味道的話,苦澀一定是它的主味,隻不過,這苦澀還未涼透,雖如鲠在喉,咽下去也會品出一點回甘,但這點味道,清淡的仿佛是一種錯覺。

這種苦味,是由貧窮、涼薄、利用、嫌棄、失望、樸實、誠懇、善良等多種調劑配制而成的産物,也許少了其中一樣,都不足以制成這醇厚悠長的苦。這苦一旦散發出來,便能直入人心深處,在心窩中郁結成形,如藤蔓般纏繞裹挾,讓你在其中無處可遁。

你明白,這也是生活,但是這生活的面貌太過沉重,讓你不忍直視。其實底層窮人的艱辛,并不是個稀罕的事物,如果隻是拍攝這一部分,這個電影可能隻是一部平庸的紀實文學。這個電影的紮心之處,在于它放大的不是窮人的艱辛,而是窮人的自尊和期盼。我們完全可以接受,人在困難的時候自暴自棄,委曲求全,我們不僅可以接受,甚至可以理解并支持這種妥協。但是這部電影的人物,在困難的時候并沒有低頭求人,對生活又始終心向往之,他甚至不覺得這種日子的苦,生活的磨難沒有給他一絲一毫的戾氣,也沒有動搖他的期待,這不按常理的個性,深深刺痛了很多觀影者的内心,其實,那些所謂被生活而折磨的面目全非的人,究其原因,真的是生活改變了他,還是他自己妥協了又怪罪在了生活的頭上?

有鐵和貴英,這兩個被生活吝啬對待的人,帶着先天或後天不足而相遇,生活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嘲弄和利用,卻始終保留着最純粹的人性,他們不卑不亢的用自己的行動,如燕子築巢般一點一滴的打造自己的生活,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幫助着他人,在他們滄桑的面孔下,掩藏着赤誠的赤子之心。

他們從未表達,卻處處透露着愛意,這愛由己及人,由人及萬物,他們身邊空無一物,心中卻容納着大千世界,從他們身上,不僅是高于常人的人性,更體會到了一種悲天憫人的境界。他們不忍燕子的巢被破壞,不會覺得城裡的一套房子比家裡的驢和雞更寶貴,也不會認為獻出去的血就一定要有回報。成年人總喜歡用價錢去評判事物的價值,用數字去衡量地位的尊卑,而那些陪伴與時間,那些不可估量的情感與人性,就自然變得沒有意義。也許有人覺得這是成熟的表現,成熟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世俗,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不知看了這部電影,是否會讓一些人動搖。

是的,總有一些人不世俗的在這個世上活着,他們擁有着别人難以企及的東西,無論處在多麼艱難的處境,他們身上的品質都足以支撐他們心安理得的走下去。從心而不從衆,便無往而不利。

如果隻到這裡,這部電影就不會有沉重感。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毀滅,是這部電影的最後一步,如此,沉重的苦澀便不受控制的四溢開來。不世俗人雖有,卻難被世人所容,踽踽前行的路上,恐有變故摧折人心。

貴英的死,變成一把利刃劃破有鐵的世界,讓有鐵看清了這人世間的生活,非他所願,哀莫大于心死,悲莫過于無聲。

殺人誅心,深谙此道的,不隻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