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plash十周年過去了,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才15歲,沒想到十年後居然在大熒幕上重映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十年來,很難評述這個電影對我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多麼大的影響。

坐在電影院的時候,我本來心情很輕松,隻想着回味一下這個被我倒背如流的電影,結果還是控制不住眼淚一直在打轉,Fletcher發火,Andrew血染軍鼓,車禍,酒吧對話,最後的大solo,每次看到這些情節,都還是很受震撼,心裡一直在呐喊,為什麼有這麼契合我審美的電影?為什麼每個節奏都踩在我爽點上?我看得渾身汗岑岑一動不動,感覺自己已經石化了。

最有意思的是,我旁邊第一次看這個電影的妹妹,也和我是一模一樣的反應,電影結束以後我們倆雙雙抹淚,并且尴尬地笑道,這也不是什麼煽情電影吧?為什麼會哭啊!真不愧是親生的。

接下來我想從幾個角度講講我十年來看了這麼多遍,逐漸沉澱下來的想法。

一、努力的庸才可悲嗎?

不誇張的說,這部電影确實影響了我對成功-失敗、結果-過程、天才-庸才這些概念的想法。

發了瘋一樣的努力,告訴所有人自己的目标是achieve the greatest,犧牲生活、關系、健康,最後換來平庸的甚至是一敗塗地的結果,這可能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直視的最大悲劇,也是很多人不願意這樣努力的原因。

這部電影像瘋子一樣的兩個人,最後也沒有成就什麼大事業,Fletcher不過是在當老師,被開除以後甚至淪落到在cafe jazz裡演出。Andrew更是被退休後直接放棄了架子鼓,在JVC上一雪前恥後,也未必能成為多偉大的藝術家。

但是,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就覺得一切都釋然了,其實在世俗上的功名如何,隻是一個完全不可控的結果罷了。天賦、運氣、機會、貴人,缺一不可。隻有自己拼命追求過,瘋狂過,能給自己一個自洽的交代,才是最重要的。

“Not able to push people to go beyond their limits while they could, for me, is the real tragedy."

從一個人短暫的生涯來看,最後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否,确實是很重要的事情,但縱觀整個人類曆史的角度看,it is just all history. All in all,history is story. 這一切都是故事,隻要故事是精彩的,無論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好故事,都是精神文明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比起結果來說,有時候更有意義的是記錄。這也是很多時候我會覺得曆史學是第一學科的原因。

同樣,從藝術作品的角度,切口足夠小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在這個意義上,Andrew也是擁有完滿的人生。

所以,糾結自己努力的結果的時候,把自己想象成觀衆,把自己想象成翻閱人類精神文明史的外星人,從一個藝術品的角度,從一個精神産物的角度去value自己,也許會好受許多。這不是自我寬慰的角度,我認為這才是審視人生的正确角度。

電影完全是開放式的結局,Andrew在一場酣暢淋漓的solo之後,不知道能不能名聲大噪,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一定瘋了,Sean Casey自殺的路也預示着他的路。但是,這也預示着他和Fletcher徹底成為同一個人,走上了不瘋魔不成活的不歸路,但也走上了徹底自洽的路。

全片我最佩服的就是fletcher極其自洽的精神世界。Fletcher之所以能成為征服所有人的大Dom,是因為他超級強大的精神内核。Fletcher并沒有多大的名氣,很可能也不是最一流的專業水平,卻絕對擁有最一流的暴脾氣和魅力。為什麼?是因為Fletcher從頭到尾,從當教授,到被辭退,到酒吧商演,到禍害學生,無論他做什麼,都保持着十足的高貴和堅定,決不讓步。這樣的人,不管人生是什麼結局,怎麼可能和“可悲”挂鈎呢?

二、偶像當前,如何為自己而活?

S-M絕對是評論這部電影繞不開的一個視角,也是電影自己公開表達的視角(導演主動給電影命名為whiplash。。)

Fletcher和Andrew 在S-M中的地位不是一塵不變的,到了影片最後有了明顯的調轉,也是電影最精彩最燃的一部分。

如果把這裡的SM理解成sexual的,就太沒意思了。在很多領域,這種絕對權威的引領、認可、打壓乃至蹂躏,都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藝術、體育、科研,還是諸多專業領域,就是有翻不過的“學閥”存在。在你入門的時候,就算是天才也要仰仗他們的幫助。他們的一個點頭,一個皺眉,都狠狠地拿捏你的命運。因為一個認可而欣喜若狂,或者一個質疑而自我懷疑,我相信這種體驗很多人都有過,尤其是讀過碩士博士的人。

這是人生繞不開的階段,是在打倒前人,自己成為大牛之前都必須忍氣吞聲無可奈何的必經之路。所以Andrew曾經将fletcher視為自己人生的重心,甚至逐漸偏離了自己的夢想,隻為一求fletcher的歡心。他對fletcher的态度的反應已經到了應激的程度,把對自己的評價全部寄托在fletcher之上。

但我覺得Andrew最了不起的,也許是Andrew未來不會像Sean一樣自殺的原因,就是他始終還是懷有為自己而活的主體性。以至于在車禍之後,他明知道會搞砸演出也非要上台,在徹底搞砸演出之後,他選擇和fletcher扭打在一起,而不是自己默默痛苦内耗。Andrew身上有很強的攻擊性和主體性,他從來就不是任人拿捏的。

最後Andrew上台發現自己被fletcher陷害之後,上演了最精彩的S-M反轉情節。

我們知道,這種合奏音樂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指揮有很大的權力,指揮決定了演奏什麼時候開始,樂器隻能配合不能主導演出。這也暗示着fletcher和Andrew之間的主從關系。

但是,Andrew重返舞台後,直接脫離指揮的指示,自己演奏起來,并且和旁邊的樂手說“I will cue you in”,相當于Andrew一個樂手成了指揮。當其他樂手被Andrew帶進來以後,指揮也不得不被帶進來,此時完成了在音樂上Andrew對Dom地位的搶占。

後來Andrew在間奏時自顧自地瘋狂的solo,fletcher徹底被Andrew完美的節奏和瘋狂的狀态所征服,完全被帶入了Andrew的狀态,實現了他們兩個人關系上S-M地位的反轉。這時候二人最核心的矛盾已經被解決,兩個人都獲得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之前有過的矛盾恩怨,實在不值一提。

這也是我覺得本片真正“燃”的地方。當你備受打壓和惡意的時候,你的主體性,你憤怒的能量,你搶回掌握自己命運的決心,才是能讓你獲得涅槃重生的利器。

三、專業能力和道德是徹底的兩碼事

最後一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感悟,也是我覺得情節設計很有意思的地方。

在二人偶遇并且酒吧促膝長談之後,觀衆大概都覺得兩人心結已經打開,Fletcher脆弱通情的一面也展露給了觀衆,我内心也是默默想“雖然他很嚴厲,但他也是為了培養出傑出的學生”。Fletcher正面的形象剛剛要立住了。

緊接着觀衆就看到了Fletcher為了報複Andrew的醜陋陰謀,有一種魚死網破有仇必報的邪惡,可以看出來他對學生其實真的沒有任何的同理心,對自己做的事情也是絲毫沒有反思。Fletcher的這個報仇在我看來确實可以說是非常惡劣卑劣的,可以說是小人形象。

但也是這個報仇的情節,讓我覺得Fletcher這個角色額外真實。要知道,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專業理念,和他的道德水平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因為一個人說了高尚而冠冕堂皇的專業理念,就認為他是個“好人”,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謬誤。Fletcher想要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但也不妨礙他想毀掉影響了他事業的人,這其實一點都不沖突。我在現實中見過太多這樣的人,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帶出過很多高徒,但是存在道德問題的比比皆是。這個洞見被導演當做了一個關鍵的矛盾沖突點作為轉折,實在是非常高明。

而Andrew全片沒有體現他是好人壞人,與其說他是善良或者中立,不如說他僅僅是Naive。他還小,還嫩,還沒有怎麼被毒打過,還沒有城府,這也并不意味着他善良。他能果斷甩掉女友,能立刻從車禍裡爬出來,搞丢隊友的譜子以後頂替隊友,敢上台和指揮扭打,這些也不能看出Andrew道德不好,但至少能體現他十足的野心決心企圖心。所以Andrew這個角色在道德上是模糊的,這也很符合他19歲的設定,同時讓觀衆對這個角色依然充滿想象空間。

所以本片的兩個男主角,我認為都是塑造得極鮮活,極立體的。

四、關于電影的藝術本身

最後的最後,出于對電影的喜歡,還想再誇獎一下作為電影本身的藝術水平。有好的立意好的故事永遠是不夠的,電影之所以能成為好電影,一定要是拍得好看,有藝術價值。這一點我認為Whiplash也是做到了極緻。

影片多處排練、演奏的片段,和緊鑼密鼓的經典爵士曲目結合在一起,密集地切換指揮、樂譜、樂手;翻頁、打鼓、小号排水;這些片段真是看得我雞皮疙瘩一地,顱内高潮。相信每個在樂團待過的人都會有所感觸,拍得太漂亮太幹淨了,音樂太好聽了。

還有就是關于Andrew瘋狂打鼓的特寫鏡頭,影片中也是給了各種角度,仰視的,隔着鼓的,俯視的,鼓槌在鼓上飛舞,Andrew的頭發、汗、血、死咬的牙關,都拍得淋漓盡緻。

影片的節奏也是非常令人驚歎,詳略得當,恰到好處。全片中部的高潮也是轉折就是撞車的鏡頭,這個情節來得足夠突然,但是也沒有給觀衆任何消化的時間,隻特寫了Andrew拼命從車裡爬出來,這個事件就僅僅隻剩一個結果了。這個處理非常符合主角的心态,他對事業的追求已經到了瘋魔的地步,所有關于撞車,索賠,養傷,後遺症,隻字不提,全片結束以後我才突然想起來主角還有一個撞車的事件。可以說任何突然的事件都是本本份份得完全服務于影片主線,沒有任何喧賓奪主的成分。讓我也跟着主角的mindset,認為車禍不過是一件極小的事,讓我錯過了演出才是真正的大事。

與女朋友相遇和分手的情節,也是簡單幹脆到極其舒适,毫不拖泥帶水,緊緊貼近主線,服務主旨。

最後,影片花了超過十分鐘給樂隊和Andrew的獨奏,這個處理實在是絕妙,對于這樣一部電影來說,我想不到任何更好的結束方式。不需要情節,不需要對話台詞,打就完了,奏就完了。在長達十分鐘的演奏裡,實現了Fletcher對Andrew的陷害,實現了Andrew對Fletcher的反攻,最後實現了二人的大和諧,十分鐘的演奏一秒都不冗雜,一秒不拖沓,直讓人屏氣凝神。這才是真正的音樂電影——音樂是為電影而出現的,盡管一刻不停地演奏,盡管幾乎沒有台詞情節,也能完全融入叙事,而不是為奏而奏。

謹将我豆瓣最認真的一篇長篇,送給陪伴了我十年的——Whi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