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常精彩的假币制造過程

導演對無數細節近乎病态式的高要求,讓整個僞造和犯罪的過程非常奪人眼球。觀衆為什麼會選擇和喜歡看犯罪片,是因為好的這種類型片可以充滿滿足普通人的犯罪欲望,《無雙》無疑成功做到了這一點。

電影給出了很多關于美鈔的科普,以及防僞技術的破解等信息,編劇将這些繪畫之外的細節交代的明明白白。

...

比如說他們當時手上僅有凸版印刷機,仿制出來的美鈔在内行人那裡一眼就可以被識别出來。因此,他們需要一個凹版印刷機。

凹版印刷機一般都為政府所有,普通人根本沒可能也沒機會接觸到。《無雙》最厲害的一點就是,編劇随即就解釋了團隊的印刷機是怎麼到手的。原來在蘇東劇變之後,波蘭政府有一批淘汰下來的之前印刷證券的印刷機,他們就在廢品收購站将其收入囊中。

...

我們再來說說他們需要的另一項必要材料,也就是變色油墨。首批油墨是發哥通過火拼殺死了N個人搶來的,借由李問之口問出了觀衆也想問的問題:這批油墨用完了你要怎麼辦,再去殺人搶劫麼?

緊接着,李問在金三角街頭偶然發現了一輛變色車輛,然後回住處潛心研究。美鈔上變色油墨的配方,和這個牌子車輛所用的變色油漆成分基本一緻。同時,這個配方之前被用于美國航天器玻璃變色功能上,在淘汰以後被該品牌的汽車公司買去了專利。

從素材的采集到研發,整個過程都有理有據安排的非常合理。即便是最終人物反轉再反轉,這些細節是真實的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導演将這個犯罪的過程當作藝術品一樣在打造,炫酷之餘幾處關鍵點又非常經得起推敲。

...

過界的“緻敬”内容

看過《無雙》後大呼片尾的反轉amazing的觀衆,我猜測絕大多數沒有看過電影《非常嫌疑犯》,因為《無雙》絕大部分的反轉出現在過這部電影中。《無雙》中有個理論就是“任何事做到極緻就是藝術”,在很多觀衆看來就是編劇在為自己過界的緻敬行為做開脫。

在我們看電影的時候,大多是主角在叙述的時候切入閃回,跟着主角的視角去回顧整個故事的經過。觀衆大多不會對主角複盤的真僞性做文章,這也就成了很長一段時間内編劇和觀衆的一種默契,而《非常嫌疑犯》恰恰打破了這一陳規。

...

在細節的鋪陳和最後反轉的設置上,《無雙》和《非常嫌疑犯》的雷同度之高讓人不得不發出這份“緻敬”是否有些過界了,套用畫商在影片中對李問說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隻需要一個梵高,第二個第三個…以及往後都是赝品。」

...

除此以外,影片中很多李問和發哥對峙的情節,也讓觀衆提及了《搏擊俱樂部》這部電影。根據編劇安排的最後反轉,發哥這個角色根本不存在而李問就是畫家,那麼電影中發哥和李問的對峙又是什麼呢?

由此,不少觀衆就想到了人格分裂這個理論,落魄畫手和畫家是李問的兩個人格。

...

電影中有一場畫面非常驚豔的戲,我個人覺得可以排入該電影Top3。

畫家在客廳招待将軍的手下,李問将剛研發出來的變色油墨潑在了玻璃隔斷上。随着燈光一明一暗地照射,李問向畫家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說李問就是畫家,其不可能在接待将軍一行人的同時,還有以上炫酷的操作,那麼如此精彩的一幕就根本不存在了。

大家更别忘了,這場戲是李問和秀清見的第一面,李問潑墨的這個舉動可以說是秀清對其一見鐘情的瞬間。

...

在尖沙咀酒店内對峙的這場戲,我們看到的是李問和畫家拿着槍互指。畫家逼着李問殺掉畫商帶着阮文遠走高飛,然後李問自然是不會原因傷及無辜。在劇情反轉以後,與李問對峙的那個人變成了秀清,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這個設置都會讓觀衆感覺有些奇怪。

如果大家細心去挖掘的話不難發現,編劇在很多時候都是把秀清這個角色當作堵bug的神器。除了要成為阮文這個角色的替身以外,還要去為最後反轉時很多說不通的劇情擦屁股。這樣一想,真應該給秀清這個角色頒一個「最佳救火員」獎章啊。

(未完待續)

喜歡影視劇、美食和旅行的天秤座80後妹紙,喜歡一切新奇溫暖的事物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留言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