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說觀影氛圍特别好,我是奔着這部電影來的,看到開場前lgbtq+的短片才意識到這是 Festival du Film Chéries-Chéris的單元電影之一。
最後在謝幕純音樂的映襯下,大家的抽泣聲此起彼伏,随後鼓起了掌。真的很希望國内觀影也可以加上鼓掌的習慣。
我也發現法國人的笑點跟我真的不太一樣,前面對話放着法語字幕大家在笑時我還以為是我沒看懂呢。
不過法語字幕配上粵語對話,讓我至少遺失了30%的信息點,尤其一開始我的耳朵在聽着一種有點熟悉但幾乎不會的粵語,我的眼睛在看着有些陌生的法語單詞,我的大腦卻完全不能把兩者合二為一,後面我隻能完全摒棄掉聽粵語,轉而看法語字幕,才能跟上電影。
回到電影本身,先說一些缺點。可能因為前面有這個小插曲,我沒能跟上電影的節奏,導緻我不太明白為什麼前一秒大家還在合睦融融家庭聚會,後一秒女主之一Pat就死掉了,轉折太快,還沒怎麼交代這個人,就開始讨論她死後她的另一半Angie權益無法得到保護的社會困境。
我不太喜歡導演的鏡頭語言,尤其是鏡頭轉場,總是黑幕或者完全沒有銜接就跳到下一個鏡頭。其次有很多在我看來是無效表達的空鏡占據過多時間,譬如有很多有關樹的鏡頭,在第一次看骨灰龛位時,在Angie坐車回父母家時,電影并沒有關于樹的意象的鋪墊(或者我遺漏了什麼台詞信息?),因而這些鏡頭也顯得模糊。 同種空鏡在我看來表達很好的是《夏日細雨》這部電影,電影也有很多從車窗往外拍快速移動的樹影的鏡頭,但這些鏡頭語言很好地反映了小女主的心理變化。
以下是對劇情的探讨。中秋節明明來的都是Pat的家人,但是下廚卻是Angie,Pat在客廳和大家一起玩遊戲,最後散場時也是Angie在廚房打掃衛生,她對Pat說話但一直沒收到回應,再次轉場就是Pat去世了。在花店的對話也可以看出來Pat賺的錢應該比Angie多,所以感覺這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異性戀相處模式…?賺錢少的那一方承擔了更多的家務責任。并且Pat和Angie一起出錢買下了公寓,房産證上卻隻有一個人的名字。電影沒有交代Angie有沒有寫過财産委托書,但Pat确實寫了,卻沒有簽字,我自己的解讀是某種意義上Pat其實會知道自己死後自己的哥哥一家人會對這個房子下手,但她希望這不會發生,期待all shall be well,這部片子的英譯名,不過我還是更喜歡中文名從今以後啦。(不過最後一段我不是很确定,害怕是自己沒看懂法語字幕而導緻的誤解,很希望有人能和我讨論一下qwq)
再然後是對香港的展現讓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髒亂的街道,狹小的樓梯,破舊的房門,生鏽的通風扇以及擁擠的房子。好像電影唯一讓我覺得有現代化氣息的就是她們的公寓和Victor的車了。由于本人隻在香港待過不到完整的一天,所以對香港不是很了解,至少我看到過的香港不完全隻有這些。但确實香港的住房問題已經是個大社會問題了。
再然後就是我也不太喜歡結尾,我感覺結尾有些蒼白無力,仿佛導演除了展現“遇到你以後我才有家的概念”,也不知道該如何繼續了,而物理意義上的“家”在伴侶死後隻能被剝奪。不過很喜歡她們一起相擁親親的畫面,還有一起逛菜市場的場景,為數不多的落腳在兩個女主本身的溫情畫面。所以我其實不知道該怎麼給這部電影評分,我很喜歡這個議題表達,導演在叙述上是成功的,收縮有力的,四平八穩的,但同時也是隐去自己觀點的,我沒有看到更有力的更鮮明的東西,一切都是暧昧模糊的,就像沒有簽字的那份财産委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