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影評不包含嚴重劇透,請選擇性食用。

開門見山,本次電影主題圍繞着“媒體”,視角随着初中肄業卻懷揣新聞夢想的韓冬,從門外漢,到貼吧大神,再到實習記者,最後一稿成名。

記者是什麼?

無冕之王。

這是電影裡導演用群演的聲音告訴我們的台詞,而他又通過張頌文的嘴巴告訴我們。

“乖乖聽話,是做不了一個好記者的。”

這讓我想到短視頻評論區裡一直揮散不去的聲音,3000招不到農民工,但是3000招得到大學生。

在遍地大學生(主要以大城市)的當下,對比二十年前,這個身份,還是一張職業門檻的必備墊腳磚。沒有這塊磚,你連門檻都夠不着,更别說敲門了。

除了學曆,本片還主要講述另一個主題“乙肝病毒攜帶者”。這是另一塊打開與社會連接的墊腳磚,而患者像是永遠夠不着社會的邊緣人物,像劇裡說的,躲躲藏藏在社會的邊角料裡。

“媒體”“乙肝”,這兩個主題我原以為會像影評說的那樣,“2020年的《我不是藥神》”,隻可惜,隻能算一部“我不是記者”。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記者在具體的事情裡,不能參與,而隻能以客觀到可怕的眼睛記錄,并且不帶半點添加地叙述。

這讓我想到一箱傳遍互聯網的照片,一隻秃鹫虎視眈眈着一個骨瘦嶙峋的黑人幼童,并捕食了這個孩童。這張照片問世,也算震驚了互聯網。(震驚)

“為什麼不驅趕那個秃鹫。”網絡的譴責聲至今仍未消停。人們隻停留在照片裡的秃鹫與小孩,卻忽略了這背後,貧窮地區的落後以及人們對孩童的疏忽。

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據說迫于輿論壓力,自殺了。(輿論)

媒體救不了一個小孩,卻間接殺死了一個男人。回到電影,記者救不了乙肝攜帶者的處境,卻能輕松加劇他們艱難的生存環境。張頌文作為前輩,他說記者最重要的是客觀,理性,這也是他看到韓冬身上的潛質。

而韓冬卻在披露乙肝攜帶者代檢的最新新聞上,選擇了“撤回”,不發送新聞。為此,他迎來了被革職,出租屋交不起定金被退房,大半夜拉着女朋友搬家。

可結果卻阻止不了另一個報社發送這條新聞。可見,一個人,一個記者是阻止不了事态的發生以及方向。

這也是我想說的——

媒體救不了一個小孩,卻能“害死”一個記錄者。

但事實是如此嗎?

抛開造謠成分的虛假新聞不談,一個媒體,一個記者難到就隻能客觀報道而不去真正意義上幫助被聚光燈聚焦的人群嗎?

我想這才是導演王晶想傳達的核心。

“年輕的記者把記者當做夢想,上了年紀後就隻是把記者當作職業。”随處可見是王晶導演别有用心安插在各種群演口裡的,他對于媒體的看法。

一個記者失去了自由,不再能自由報道時,他可能失去了當記者的樂趣;但是當一個記者失去了正義,不能幫助需要得到關注的人時,那他連記者都稱不上。

者者,信仰使之也。沒有信仰,沒有正義感的記者,跟路邊叫賣的商販有什麼區别?

就像航天英雄楊利偉手中的飄浮的筆,失去媒介的地球裡,韓冬記者手裡的筆也是代表媒介的傳播途徑!而結尾的紙質報紙,更是當年重要的傳播途徑。

可想而知,記者的工作就像空氣一樣重要。除了能讓人免于在信息時代裡窒息,更能讓人自由呼吸在信息時代。

The best is yet to come,好戲還在後頭,所以不止不休。

韓冬便是這樣的人,傳播一件事的意義,在于讓人關注,而不是簡單引起讨論,獲得流量,甚至揭發客觀事實。

可以發現,但更要發展。

至于片子為什麼被人诟病,就在于發展隻起了頭,卻不探究發展的詳情。

韓冬想要為乙肝攜帶者争取更多幫助,卻隻用一篇文章輕描淡寫去展開了《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

誇大了媒體的成分,也就不能被當下的觀衆所接受。

在一個論壇寫了一篇文章,不僅上了頭版,還改變了政策,開玩笑嗎?

也許是事實并非如此,但在導演王晶的剪輯裡,戛然而止的結局後,白底黑字就是一個一個新發的政策,很難不讓人去聯想。

導演王晶可能是想用戛然而止的結局告訴我們,The best is yet to come,結局不是結局,好戲還在後頭。

也許是多年執行導演的職業病,王晶在整體的電影裡并沒有做到一個導演該有的職業素養。

部分混亂的剪輯,甚至在韓冬張博的争執中,還出現了調度穿幫…就更别說而意義不大的女朋友,戛然而止的結局,淺層的探索以及膨脹的野心。

也許處女導演多少都會有無窮盡的野心,但諾蘭隻有一個,王家衛隻有一個,想說的話太多,而觀衆隻有兩個耳朵兩隻眼,何不減少七嘴八舌,就用一張嘴巴好好叙事呢。

也許單純針對探究如何幫助乙肝攜帶者反歧視,一條線講下去更能引起觀衆共鳴呢?

本來可以是初中學曆貼吧大神,不止不休聯合衆患者解放對乙肝攜帶者的歧視,這樣酣暢淋漓的爽劇,沒想到隻是白客從頭面無表情到尾的見證人。連坐在血牛老闆門外的咆哮,都顯得寡淡無味。

看來不止不休除了我們正在進步的社會,還有導演王晶老師的導演審美啊。

畢竟作為導演,也算是一個将真實故事記錄的存在,如果心中沒有正義感,隻是簡單地照搬事實,那必然不會被大衆接受。

王晶顯然是有正義感,不然也就不會選擇這樣不火熱的話題作為主題去拍電影。隻可惜空有執行技術,不足導演藝術。

沒有正義感的媒體,除了冷冰冰的文字編輯,還有可能會成為一個造謠營銷号。

關于造謠,同檔期的《保你平安》有做讨論,再加上篇幅與主題限制,本文對于《不休不止》的讨論就到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