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隻是無數次告訴對方“我愛你”以及無休止的性愛,還要有内心的共鳴、靈魂的契合、相互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Ivy和Theo萍水相逢,性愛,懷孕,結婚。兩個優秀的人在婚姻這項工作中出色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友人的贊譽、伴侶的每日告白和性愛、表面和諧的溫馨家庭,這些美好的糖衣下隐藏的是他們彼此不同的價值觀,是他們從未被滿足的核心需求。
他們各自都是很優秀的人,但他們不是彼此對的那個人。所以當生活的巨變砸向他們,當那層糖衣被逐漸扯破,他們被迫直面自己婚姻的内核時,問題無可避免的浮出水面。
Theo和Ivy都沒在這段婚姻中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Theo是感性且自我的,他更多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就像他說的,“I do need connection and an exchange of intimacy, … ,hoping that one person might see me, love me, and hold me.”他渴望更深層的連接,但他卻從沒和Ivy深度交流,或許這需要的契機和火花是他們一直沒有的,但他終究該做嘗試,而不是一直等着期盼Ivy能明白。
他給了Ivy物質上的支持,一家餐廳,讓她有了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的機會,但Theo從未給Ivy她需要的情感支持,他始終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疏遠對Ivy的傷害。
而Ivy是現實且驕傲的,她對自己需求的表達更為隐蔽,她在外面事業有成,卻也因此被孩子疏遠,她得到了無數人的肯定,卻得不到家人的認可,她用攻擊性的語言和行為去發洩憤怒,隐藏脆弱,但也因此把家人越推越遠。
而就像Theo一樣,Ivy也從未給Theo他需要的情感支持,在Theo向她剖白渴望深層鍊接後,Ivy所做的是為他做一頓美味的早餐。在Theo最終認識到他們并不合适并提出離婚時,Ivy感覺傷心、感覺被虧欠,由于長期未被看見的情感需求而爆發出的憤怒,讓她所做的不是挽回或修複,而是強勢的讓自己成為結束他們關系的那個人。
其實至此我們就能看出來,就如最後一次争吵時Ivy說Theo先停止了愛她,Theo說自己從沒停止過愛她那樣。兩人對愛的表達和接收不在一個頻段上,兩人都沒有給予對方真正需要的東西,他們愛彼此,他們覺得自己愛彼此,但他們卻從未真正試圖理解彼此。
最後的結尾有一種莎士比亞戲劇的感覺,荒誕的沖突、怅然而出乎意料的死亡。Theo和Ivy在最後一定程度上明白了他們婚姻的問題,編劇把他想表達的無比直白的用台詞傳達了出來:
Ivy:“We are so good at words.”
我們太擅長言辭了。
Theo:“And yet we could never find the ones we needed. I was careless with you. You were hurt and I was so lost in my own pain that I couldn’t get to you.”
但我們卻始終沒找到那些我們需要的。我對你太不上心了。你被傷害了,而我卻沉溺在自己的痛苦中,無法觸及你。
Ivy:“I was cruel. I thought we were impregnable, and you were my person in the world. I am so sorry.”
我太殘忍了。我曾認為我們是堅不可摧的,你是我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我真的很抱歉。
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一點在于,它真實的展示了一個普遍存在,卻一直被忽視和掩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