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洪流會沖淡一切,除了永恒的愛。

“海平面上”的視聽語言分析:

場景一:以真實曆史錄像開頭,既交代了故事的時代背景,又賦予了影片濃濃的厚重感。

...

場景二:以“你準備好了重返泰坦尼克号嗎”喚起Rose的回憶,同時拉近了觀衆與影片的時空距離,讓觀衆做好“身臨其境”的準備。

...

而後,以左搖鏡頭将沉沒後的泰坦尼克号與沉沒前的泰坦尼克号組接在一起,這一匹配剪輯很自然地将影片劇情過渡到泰坦尼克号沉沒前這一時間線上,直接讓觀衆“身臨其境”。

...
...
...

場景三:利用移動鏡頭讓觀衆對Rose房間中的相片一覽無餘,通過這些相片我們可以知道Rose不僅有為了Jack在好好的活下去,還實現了“自己想去什麼地方就去什麼地方”。

...
...
...
...
...

又因為兩人聊天時有關“騎馬”的内容較多,移鏡頭的最後給了“騎馬”這張相片一個特寫。

...
...
...

場景四:第一視角的運動鏡頭(推鏡頭+移鏡頭)賦予了觀衆極強的代入感,仿佛觀衆和Rose一齊被推到了曾經的泰坦尼克号上,又和Rose一起進入到了大家的聚焦中。

...
...

而後,第一視角的運鏡轉變為第三視角的運鏡,讓我們和泰坦尼克号上的人們一起見證了Jack和Rose的跨越時空之吻。

...

“冰山下”的社會洞悉:

三等艙的Jack和頭等艙的Rose表面上隻差了一個二等艙,但實際上上流社會和底層民衆差的不隻有一個階級,頭等艙和三等艙的待遇和經濟生活差距可謂是天壤之别,二等艙貌似就是一個分界線,為了表示上流社會和底層社會的差距而存在(影片中并沒有描述過二等艙乘客的船上生活僅僅隻是提了一下二等艙艙長就是最好的證明)。泰坦尼克号永不沉沒,隻是理論上,理論上忽略了人性所能帶來的潛在後果,泰坦尼克号不隻是一艘船,而是整個階級社會的縮影。當階級社會碰上自然災害這座“冰山”時,比起外部災害,内部矛盾才是釀成悲劇的罪魁禍首。理論上就算碰到自然災害船上的救生艇至少也能保住一半人的生命,可是人性和内部矛盾使“理論”成為了紙上談兵的笑話。不過,笑話之餘我們也看到了設計師崇高的職業道德、音樂師傾力演出到最後一刻的敬業精神、三等艙(下層階級)人們共同殺出一條生路的相濡以沫,以及老夫妻如春蠶蠟炬般的“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永恒的“海洋之心”:

經過84年時間的沉澱和歲月的洗禮,為Jack而活下來的Rose早已物是人非,可是當Rose将“海洋之心”扔到Jack寄身的海洋時,仿佛對海底的Jack說了句“My Heart Will Go On”,正如“海洋之心”屬于海洋,Rose的心也屬于J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