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有點痛,這篇影評是昨天下午在醫院裡一邊取号候診,一邊拿手機寫的。昨晚回到家後寫到淩晨兩點才寫完,今天早上起床又修改了一下。
圍繞【雙雄争霸該如何調配?】【主菜和副菜如何調配?】【如何平衡人物關系?】三個點進行讨論, 共4980個字。

1. 雙雄争霸該如何調配?

首先這種關公戰秦瓊的電影往往沒啥可劇透的,因為結果無非三種:

A.關公赢。

B.秦瓊赢。

C.平手,然後聯手打另一個。

因而此類電影的結局難免顯得過于透明化——如果說一般電影的結局是填空題,答案任憑想象;那麼這種電影就是選擇題,ABCD已然擺在題面上了,這就給編劇很大的限制,叫人很難寫出具有開放性的結尾。

處理這類題材時,早期的編劇都習慣于安排兩人打得天昏地暗,相互吹捧,最後五五開結局。如海賊王大戰賽亞人、閃電俠大戰綠箭俠等,皆是如此。

但長此以往,這種兩邊不得罪的處理方式就會顯得編劇在逃避。就像“A和B掉到水裡你救哪個?”,人家既然抛出這個問題,自然是希望你在AB之間選一個,可你全選,或全不選,那都會違背提問者(觀衆)的期待視界,這個問題也就失去了意義。

作為觀衆,僅我個人而言,甯肯看到自己喜歡的角色輸掉,也不願看到各打50大闆的局面。

...

那麼,如果非要在A和B之間挑一個赢的話,這又會形成一種新的桎梏:螞蟻吃大象。

倘若AB實力懸殊,編劇就免不了要增加弱者的智慧與力量(譬如蝙蝠俠對戰超人,法老王對戰曼哈頓博士),有時甚至還要對強者進行一波弱化(譬如頂上戰争時期的白胡子),以便将二者拉到同一水平。就像國産鬼片的結尾永遠是人在裝神弄鬼,實力懸殊的AB大戰往往都是以“小螞蟻憑借智慧的力量戰勝了大象”作為結局。這樣的結局乍看之下,确實比強者直接壓垮弱者要有起伏。但當人人都走相同路子時,這條路便不再是獨有的蹊徑了。每當強弱雙方開始對決,回回都是以弱勝強,這樣的文本未免顯得太過俗套。因而,當年看《守望者》時,我就蠻喜歡曼哈頓博士打敗法老王的場面,也喜歡他那句“最聰明的人類對我的威脅和螞蟻差不多大。”

...

回顧傳奇影業的怪獸系列,我們不難看出制片方有心要拍出一套以娛樂為主、以滿足觀衆期待視界為目标的電影系列。

那麼,觀衆的期待視界是什麼呢?

2017年《金剛:骷髅島》上映期間,導演喬丹·沃格就曾表示,很多怪獸電影都是人類喧賓奪主,怪獸沒幾分鐘,我不想拍這種電影,我會讓金剛有充分的戲份。事實上,在《骷髅島》這部電影中他确實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無獨有偶,《哥斯拉大戰金剛》這個項目啟動後沒多久,制片方就透露二者一定會分出個輸赢。而不像林沖鬥楊志那樣,沒鬥到分際就被人喊停。

...

從上述兩個事例都能看出,制片方完全明白觀衆想看什麼,也知道哪些老掉牙的窠臼會讓人煩。以至于,螞蟻吃大象這種情節有多老套他們自己也是心知肚明。

然而,第一次反套路叫創新,可一直反套路,那豈不成了另一種老套?譬如紮導雖然在《守望者》裡以強勝弱,但同樣的把戲他就不會在《蝙蝠俠大戰超人》裡用第二次。傳奇影業雖然會反套路,但是否會一直反套路這又是有待商榷的事情。

以弱勝強顯得狗血,以強勝弱又太過直白,在雙雄争霸的電影越出越多的當下,編劇們一直為如何将局限性的結局擴展選項而絞盡腦汁。

...

近幾年,我在一些國産片中看到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2018年夏天,沈騰主演的《西虹市首富》就有這麼一個情節:兩支球隊打比賽,一支是艾倫領導的專業球隊,另一支是沈騰帶領的業餘球隊。比賽結果不出意料的是艾倫隊拿了冠軍,沈騰隊輸掉比賽。但奇怪的地方在于艾倫隊哭喪着臉,沈騰隊興高采烈。現場觀衆無不為沈騰隊歡呼,就連裁判都熱情地表揚他們。

造成這種奇怪現象的原因,在于影片所歌頌的不是戰勝對手,而是戰勝自我;所強調的是一種守住底線,自我超越的崇高精神。

艾倫隊的目标不是戰勝沈騰隊,而是赢他們兩位數;沈騰隊的目标也不是打敗艾倫隊,而是不讓他們赢兩位數。而最後的結局,艾倫的專業球隊得分高于沈騰的業餘球隊,這很客觀,很現實,一點兒都不假;而在雙方的約定上,沈騰隊成功達到了自己的目标,實現了自我超越,而艾倫隊卻沒能做到這一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沈騰隊又确實戰勝了艾倫隊。

觀衆既希望他們赢,又怕業餘戰勝專業會顯得太雞湯、太假,那麼《西虹市首富》裡的這種結局就做到了兩全其美:既能在主觀上對得起觀衆的期待,又能在客觀上顯得真實、不狗血。

半年後,還是由沈騰主演的另一部電影《飛馳人生》結尾講的亦是雖敗猶榮,與《西虹市首富》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再往前追溯,2006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的《陽光小美女》結尾也是輸了比賽,赢了自我。再再往前追溯,中國古代的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傳說皆是如此。不論結果如何,其奮鬥的過程本身就具有崇高的精神價值。

...

不過這種雖敗猶榮的套路常見于小成本電影,對于好萊塢的商業大片而言又有着另外一種選擇——各有千秋。

《美國隊長3》中,美國隊長帶着一支小分隊護送冬兵離開,鋼鐵俠帶着另一支戰隊前來阻撓。這場戰鬥中鋼鐵俠的戰隊打敗了美國隊長的戰隊,可美國隊長成功實現了護送冬兵的目的,鋼鐵俠卻沒能實現自己想要擒獲他們的目的。從戰鬥的角度看,是鋼鐵俠隊赢了;從任務角度而言又是美國隊長隊(聽着有點拗口)勝利了。

包括最後的結尾大戰,鋼鐵俠前一秒剛打敗冬兵,下一秒就被美隊打敗。而美隊的實力又與冬兵相差無幾,打敗鋼鐵俠也是靠着冬兵幫忙。從這裡來看,鋼鐵俠雖然輸了,但畢竟是以少敵多,那麼輸也就輸得不丢人了;而他能在對方人多的情況下戰勝其中一個,那又何嘗不是一種勝利?這場戰鬥就是既分出了輸赢,又對雙方的實力同時做出肯定。

當電影必須要給雙方分出輸赢時,無論《西虹市首富》的雖敗猶榮,還是《美國隊長》的各有千秋,其本質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另一種角度的勝利。

...

《哥斯拉大戰金剛》這部影片面對勝負選項時,編劇着實融入了各種前人的成功案例。

第一步,反傳統,不做雙線并進,而是明确劃分主次。金剛就是絕對的主角,哥總的戲份則像十年前S·H·E所唱的那樣:“哥斯拉眯着它的雙眼,哥斯拉踮着它的腳尖,哥斯拉守着它的愛戀,一轉眼卻又看不見!”

第二步,走傳統路線,弱化強者,加強弱者。哥斯拉沒有第二部時期的紅蓮形态,而金剛卻擁有比前作更為龐大的身軀以及攻防一體的戰斧。

第三步,再次反傳統。此類電影大多是一次定輸赢,本片卻進行多場戰鬥,既讓哥斯拉憑借水上優勢打敗空手金剛,又讓金剛借助地形優勢拿斧頭砍翻哥斯拉。實現了不同角度的勝利。

第四步,回歸傳統,聯手打BOSS。

從傳統到反傳統再到回歸傳統,雖然電影所講的故事陳俗老套,觀衆也沒指望劇情有多精彩,但在理應重視的戲份上,編劇着實對其重視有加,并為此花費了不少心思。極盡所能地在這場戰役中實現“既要分出輸赢,又要兩個都吹”的矛盾要求。

2. 主菜和輔菜如何調配?

小學時候我在語文試卷上做過這麼一道閱讀題:

某小鎮以豆腐為特色小吃。一戶人家做傳統豆腐,用料精挑細選,手工嚴格把關,因而他們家的豆腐有口皆碑。

後來小鎮上又開了另一家豆腐鋪,做的是時尚豆腐。就是在豆腐中加入果醬、撒上曲奇、奶油、葡萄幹等甜品原料,做出的豆腐五彩斑斓,樣子好看味道也新奇,在年輕人當中很受歡迎,生意壓過那家傳統豆腐鋪。

再後來,小鎮上舉辦美食大賽,請了資深美食家來當評委。評委嘗過兩家的豆腐後表示:時尚豆腐表面新奇,但一口咬下全是水果味,沒有體現出豆腐的價值;而傳統豆腐樸實無華,手藝十分了得,當為冠軍。

最後這篇文章的結束語原話記不得了,大緻是說花哨的創新隻能赢得一時的潮流,而實打實的傳統手藝才能成為經典。

我當時讀這篇文章,第一反應是拒絕花哨,追求樸實。多年後則感覺作者的意思應該是勸學生們少碰快餐文化,多讀經典名著。

...

而我為何要舉着個例子呢?是因為我發現當一部電影發展成為一個系列後,創作者會在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免地彙入新元素。

《速度與激情》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從一部小成本電影發展成标準的動作片,再發展成超級英雄,讓後來入坑的觀衆很難想象這個系列當初就隻是幾個小混混在馬路開車。

而傳奇的怪獸宇宙就比較奇怪了,除2014版《哥斯拉》外,别幾部都是一群怪獸狂轟濫打,極盡所能地把重心都放在武戲上。從《金剛》到《哥斯拉》除了換個皮套換個場景外整體上沒有什麼不同,且前作續作之間也沒什麼關聯,觀衆随機挑選一部毫無影響。

在傳統豆腐與時尚豆腐的故事中,雖然作者是傾向于傳統豆腐的,但也不否認新元素會讓作品在群衆中更受歡迎。

就像聖叠戈動漫節,原本隻是漫迷們的交友會,後來成了電影、電視作品、玩具、電子産品、娛樂等業相關産品的綜合晚會。

就像北美票房榜吧原本隻是300個人的票房數據庫,随着後期的發展,地域不再局限于北美,而是擴展到全球;類型也不再局限于票房,而是包含了影評、新聞等諸多題材,成為影迷圈裡名留青史、千秋萬代、八方來賀、唯我獨尊的一個貼吧。

...

水鏡先生對劉皇叔說過,想成就大業,光憑五虎将還不夠,得有卧龍鳳雛這樣的智囊來協助。

怪獸宇宙能夠秉持娛樂至上的原則,将鬥獸持續下去,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商業大片鱗次栉比的年代,即便是漫威這樣的大咖也不忘在爆米花的基礎上做到劇情的完好、類型的多樣、彼此的互動。

而怪獸宇宙本就不如超級英雄吃香,創作上又無新意,作品之間還是割裂的,僅憑特效打鬥雖然也能收獲一定市場,但就長遠來看,依然需要較好的劇情和一些能讓人回味的“點”來拓展受衆群體。

而無論該系列發展成什麼模樣,其核心母題永遠不可抛棄。就像時尚豆腐無論怎麼創新都不會丢棄豆腐,《速度與激情》無論怎麼發展都少不了飙車,怪獸宇宙始終是以怪獸為核心母題的,人類戲份的存在實在令人頭大,它引起本文的第三個章節。

3,如何平衡人物關系?

關于人類喧賓奪主的問題,其實這跟第二點差不多,完全可以歸納到上一章節一筆帶過。但是由于這一點實在是被诟病太久了,我還是單獨拎出來說吧。

要我說啊,在平衡人物關系上還得是《神奇寶貝》做得好。甭管它的名字叫《神奇寶貝》還是《寵物小精靈》還是《精靈寶可夢》還是《口袋妖怪》,都是以各種神奇的動物為宣傳賣點,且每一集都會圍繞着這隻神奇寶貝為中心,展開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

那麼人物在劇中無用了嗎?不會呀,相當有用。

訓練家和神奇寶貝就像鏟屎官和寵物一樣,光是圍繞着主寵之間的什麼羁絆啊友誼啊矛盾啊就可以寫出好幾百集故事。當然,你可能對這些家長裡短的不感興趣,但一定會對下面這些感興趣:收服、進化、挑道館、聯盟賽,這些可都是《神奇寶貝》當中深受關注的重頭戲。

試想一下,要是沒有人類,那麼神奇寶貝就是一群野怪,誰來收服?沒人收服的話,首先玩家對戰沒了,然後道館沒了,最後聯盟賽也沒了。那我們看啥呢?

因此訓練家與神奇寶貝的關系就像底盤和車身的關系。我們說一輛車好看,誇的是外殼吧?誰會趴在地上仰着頭說“您的底盤真漂亮”?神奇寶貝就是這層外殼,它得在最顯眼的位置吸引觀衆;而人類則是底盤,負責架起整個故事結構。像什麼道館啊聯盟賽啊,這些都是人類的社會活動,沒有人類的存在那就沒有神奇寶貝發揮的舞台。

...

但到了主角不是人的電影裡,常常出現海報上一大堆妖魔鬼怪,正片裡全是人在跳大神的局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崗位沒分清。

像前面的《神奇寶貝》的例子中,人類的存在非但不會造成喧賓奪主,反而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為什麼呢?因為人類是底盤,神奇寶貝是車身啊。人類和神奇寶貝各司其職,互不幹擾,前者從事對作品構架至關重要但存在感又不高的工作,後者處在對作品構架沒那麼大作用但存在感爆棚光憑一張臉就能吸引客人的崗位。他們之間在各自崗位發揮各自價值的同時,絲毫不會幹擾到對方的價值。

而電影就老是人和怪物在搶戲。比如《變形金剛》,變形金剛能做的事情人能做,人類能做的事情變形金剛也能做,相似度太高導緻分工不明,崗位混淆,以至于常常出現人類拿着武器沖鋒陷陣,變形金剛卻趴在地上裝狗賣萌的情景。

...

不過怪獸電影倒還好些,占了一點題材的便宜。這類題材都是講人類對抗怪獸,以及人類利用怪獸對付怪獸的故事,這點和《變形金剛》倒是區别不大。但區别在于變形金剛有智慧又有社會,怪獸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它們和人類的相似度較低,也就更能産生差距感,使得角色在劇本裡的崗位也和人類不同。它們的行動往往是在人類的行動制約下再做出的相應行為。

怪獸電影中,彼得傑克遜版《金剛》算是在平衡人物關系上做得較好的一部。人類的行為和金剛的行為,人類的情感與金剛的情感,彼此之間相輔相成,無論人類還是金剛都成為電影裡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怪獸宇宙中,《金剛:骷髅島》處理人物關系也還可以,而《哥斯拉大戰金剛》基本上就是把人能省就省了,除了啞巴少女外,沒一個角色有存在感。

那麼,怪獸電影究竟該如何拍才能平衡人物關系呢?

...

不知道,你愛咋拍就咋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