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3:摩登“愛在黎明破曉前”

吹爆這一集,太多驚喜了。

先說标題。本集标題“strangers on a (dublin) train”,直譯“開往都柏林火車上的陌生人”似乎沒什麼特别的,但其實也指代了希區柯克的著名懸疑驚悚電影《火車怪客 strangers on a train》,簡而言之就是火車上偶遇的兩個陌生人選擇交換殺人,洗脫自己的嫌疑,但後續出了幺蛾子。火車上男主突然假裝自己是殺手,對女主說“我才是殺手,這是恐怖片,不是浪漫喜劇片”,畫面突然暗下來以及“陰間”配樂響起,都是在緻敬标題《火車怪客》的懸疑驚悚元素。

女主和媽媽聊起火車豔遇故事時,老媽感歎就像《火車怪客》,而女主吐槽到沒有那部電影中的雙重謀殺,更接近于文藝浪漫的《愛在日落黃昏時》。不過,《愛在》三部曲中,真正在火車上豔遇、相約多年後再見的情節,發生在第一部《愛在黎明破曉前》

...

...

而本集的故事其實就是愛爾蘭版的《愛在黎明破曉前》,以及套上了個更能讓觀衆更共情的2020年疫情爆發的時代背景。算不上特别,但是它勝就勝在自知self-aware,在套路中玩出新意.

開場女主自述,古靈精怪地點評着火車上來來往往的人,并猜想着誰會坐在自己身邊,直到看到帥氣男主,邀請他坐,卻被婉拒。有點尴尬,但兩人之後卻逐漸打開了話匣子,談天說地。關鍵點是女主是學文科的浪漫主義者,喜歡任其自然,随性而為,而男主則是偏理性模式化思維的程序員,喜歡刨根問底。

...

正以為又是很cheesy的火車豔遇故事(不過至少男女主足夠賞心悅目)時,第一個驚喜來了,自帶BGM的吐槽之歌,讓路人配角吐槽故事主角:

相遇兩分鐘的陌生人,此刻已歡聲笑語,對彼此無所不知。他們年輕貌美,讓我們幻想着就是自己。如此可愛,可愛到讓人翻白眼,讓人為他們加油,更想成為他們。 哦,火車上這對可愛的陌生人。

就像我前面說的,編劇導演,也就是John,完全自知前面這十分鐘橋段的套路之處,也不逃避,反而自嘲起來,讓人忍俊不禁。這段吐槽之歌也是這段火車邂逅的最後一個片段。

...

诶,怎麼才過三分之一就到終點站了,接下來怎麼演?

于是乎第二個驚喜到來,男女主來到車站,吐槽像是身處戰争電影,行人神色匆匆,直到看到周圍不少人戴着口罩,才突然意識到——這段邂逅其實發生在疫情爆發之始。其實第一個畫面就寫了2020年3月,但沒有注意到,另外雖然在火車上有台詞暗示,但也比較茫然,沒有聯想到,所以這裡當時看時還挺意外的。

此時再看身處其中的男主相約兩周後再見面、自信滿滿地想到封鎖很快就會過去時,作為過來人的觀衆真的會忍不住翻翻白眼、輕蔑一笑。

沒有交換聯系方式的男女主于是踏上了各自的支線。女主&母親,男主&老哥,诙諧的對話,以及之後很讓人共情的疫情隔離生活(無聊得收拾花園,“鍛煉身體”,讀之前不想讀的長篇著作,隔離之前嫌鄰居煩,隔離兩周就把女兒的豔遇和鄰居們聊了個遍)。看似瑣碎、離題不少,但卻是體現真“摩登”要素,真實可感,而且至少拍得很有趣。

有不少梗,比如談及女主是學中世紀研究時,老哥說到“研究《權遊》之類的”,而對面男主Kit Harington又是權遊後半段的正牌男主雪諾,配上他的那個标簽,笑死個人了。

...

比如和老哥一起看《愛在黎明破曉前》,之前女主和老媽對話時聊到《愛在黃昏日落時》就已經挺意外了,這裡直接上原片。

...

之後就是兩周過去,男女主對是否要去赴約産生了分歧。相對更随性、任其自然的女主,似乎不想赴約,也可能擔心失望;刨根問底的男主,則似乎堅定地要去完成約定。不過最後老哥沒勸住男主,母親也拿賭注讓女主出了門。

不過可惜疫情防控封鎖,兩人最終都被攔下,沒能赴約。女主喪氣地回到家,原本随性的她眼神中也閃爍着遺憾與失落。而男主憑着程序員天才般的記憶力,想起了女主家的街道名稱,刨根問底的性格迫使他非得見到女主不可,于是來到這條街街口,蹲點守候,故事也在這裡戛然而止。

所以這個結局還是挺意外的,當時直接大叫着“What??”從椅子上跳了起來,真跟愛在第一部學壞了,就不直接告訴你他們最後是否相遇,半開放式的結局留下無限的遐想。

然而對于類似男主性格的本人我,非得一探究竟,不查出個所以然估計今晚都睡不好覺。于是我默默打開了地圖……

女主家這條路的名字我們是知道的,Oxmantown Road,還好都柏林就隻有一條叫這名字的路。可以看到還是挺長的一條路。

...

首先确定男主的位置,在一衆長得一樣的房屋中,男主背後的牆倒是很特别的爬滿了綠色植被,于是拿實景拍攝走過整條街,發現在最盡頭,有一模一樣的牆壁&路牌。

...

...

但是這裡有個些許“矛盾”的點,因為劇中給了路牌這麼個鏡頭,機翻為此街7号,但是7号在這條街的另外一端,矛盾了。

...

後來查了查才知道,7号并不是門牌号,而是這個區域的号碼。都柏林劃分成不同的區域,而女主家是在火車站北邊的7号區域。所以這條街上十字路口、拐彎處,都會貼着這樣的标識。

...

其次找尋女主家的位置。雖然女主開頭火車上打電話時似乎說了這條街一号,但是一号的房子和女主家完全不一樣,于是排除。所以開始查看女主回家時的街景:

...

這張圖兩個觀點信息點:不遠處有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特有的黑色矮柱子),已經對面牆上特别的花紋和黑白兩種顔色(均已紅色箭頭指示)

...

這條街雖然長,但是有四個十字路口,挨個查看,終于找到唯一符合的十字路口,藍色指示牌,弧形花紋,對比色牆磚,逐一對應。

...

接着數門牌窗戶個數挨個找,終于找到對應女主家的位置(綠色門&窗戶)。

...

...

另外一個簡單的方法,上面截圖中雖然已經遮住了門牌号,但是最左側的白色門沒有遮,可以看到134号,對應去找也能找到女主家。另外一個小彩蛋,綠色門窗的“女主家”其實是本地的一家藝術畫館,評分還不錯。回到正題,于是在地圖上标注男女住的位置,愛心是女主,綠旗是男主。

...

然而最要命的是這不是嚴格的十字,有傾斜角度,地圖上似乎看着不大,但是實景一看,基本看不到女主房子那一側了。

...

對應劇中截圖,藍色箭頭是路,而紅色箭頭大概是女主家的位置。

...

哦豁,洗白。

如果女主不來這一塊,男主大概率是等不到她出現在某個房屋的門口了。太憨了,主要是疫情期間,不方便上門問吧。

但是還有一線生機,就是女主去火車站的路線。

在地圖上女主家周邊閑逛時,找到了她去火車站的路線。對應兩個圖如下:

...

...

對應點連接一下,又有了下面這張路線圖。

...

因為上面兩張圖确定女主是沿着Arbour Hill路一直向東,所以她去火車站的路線是先向東,再向西,并且很有可能路過男主的街口。

所以推論就是,就算男主沒有問街上的鄰居,就算女主疫情期間一直不出門,男主看不到轉角的她家,如果男主一直堅守,也許有天女主再次嘗試去火車站時,也許會在路上再次相遇。

以上分析得感謝于劇組在都柏林實景拍攝,不然真不可能搜索出來。不過再怎麼分析也隻是求個心安,按照導演的意圖,這集不會有續集,因為故事在這裡結束已經挺完美了。

浪漫的激情火焰還在男主的心中燃燒,讓他在寒冷的冬日中堅守。故事也從最開始,以女主作為主導的内心獨白,慢慢轉變成了以男主為主導的尋找&等待。在當下,這麼一個old-school的故事,卻更加顯得不真實,也因此更加浪漫與可貴吧。

...

原故事主角采訪摘要

本劇的故事都是由紐約時報“摩登愛情”一欄中的短篇故事改編、啟發而來,所以在本季上線之前,紐約時報也順勢采訪了本季其中四集原故事的主角,分别是E2、E5、E7和E8,在此摘要一些我覺得有趣的真實細節。

E2:陽光和黑夜的愛情

非常浪漫的原型故事。

原型女主Amanda Gefter從小就有晝夜節律性睡眠失常,小時候讀書時被迫跟随正常作息上學,但是就像倒時差一樣一直都很困。

并且這個症狀還是家族遺傳的,女主的父親、祖母也有相同的睡眠失常。她的祖母曾經就是在幫她父親準備好上學後入睡,直到他放學回家後才起床。

...
原型女主

成人後她就跟随了“天性”,大學時隻選擇下午三點以後的課程。進入社會後,更是維持的颠倒的作息:下午四點起床,在夜晚以自由物理學撰稿人身份工作,然後早上八點入睡。約會的也是酒保、DJ等和她有着類似颠倒作息的人。

令人意外地是,直到遇到故事男主Justin,她的第一個有着正常作息的約會對象,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并之後才确診了睡眠相位後移症。

...
原型男女主

因為女主最開始并不知道這是一種醫學上的疾病/失常,所以當在約會軟件上認識男主時,也隻是在個人資料中填寫了“極端夜貓子”。因此男主也誤會了女主的作息隻是她個人的習慣。

自然而然,後續因為矛盾的作息産生了沖突,到之後确診,到之後妥協以及和解,以及男主打動女主的一番話:

Let’s stop trying to force this. Let’s just take advantage of the times when we overlap.

後來男主在淩晨兩點的海灘上向女主求了婚,那時海灘上隻有他們兩個人,但是按照女主作息,卻是她的白天。太浪漫了……

...
求婚照片

婚後兩人也互相适應着對方的作息。家裡有兩個時鐘記錄着兩人各自的時間。一起吃飯,她吃早餐,他吃晚餐。他喝紅酒,她喝咖啡。

因為兩人重疊的作息基本都在夜晚,所以兩人最愛做的事就是一起仰望星空,從望遠鏡上凝視土星之環、木星之衛,一起在甯靜的夜中散步,看夜花開放,甚至撞見遊蕩的土狼。

是呀,隻要是真心相愛,做會有辦法經營起這段美好的情感。祝福。

...
兩人已于17年在賓州天文館結婚,在繁星下喜結連理

E5:性向測試

和劇集青少年的怦然心動不同,原型女主Katie Heaney是在進入大學、20歲左右時(大概是06年)開始對自己的性向産生疑惑,并最終在28歲時出櫃。

在那段困惑的時期中,女主就曾求助于網上的“性向測試”,但在許多糟糕的測試過後,女主才明白,自己并不是想尋找真相,而是想找到确認自己“猜想”的證據,求個安心reassurance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第一次和女性約會,就是現在已結婚的伴侶Lydia(awww)

...
原型女主(右)和伴侶已于19年完婚

E7:約會之夜

本集導演+編劇安德魯·蘭内斯 Andrew Rannells 還算是近年比較有辨識度的配角演員,本集是他第一次作為導演執導拍攝。故事也是真實發生在他身上的,第一次約會&親密過後,收到父親生命垂危的噩耗,一時失态,讓他一直都倍感愧疚。這集也是他從對方的視角想象當時自己的舉止。本集本計劃于去年三月拍攝,後延期到九月,給了Andrew不少打磨劇本的時間,個人也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結構,兩人迎面走來、穿插着對彼此以及那晚的回憶,雖然已是故人,但依舊是浪漫有餘。另外本集并不是在NYC,而是在紐約州北部的Schenectady拍攝完成的。

...
原型男主,有趣的是,他的老友在本集中扮演了男主的熱心同事(下圖)

...

E8:再次擁抱

女主手術後依舊癌症擴散,被推薦加入臨床試驗。那是在九年前,針對女主所患的黑色素瘤(melanoma)的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法才剛剛被亮綠燈,女主更是非常幸運地通過了各項檢測成功加入到了試驗中,最終康複,直至今日也沒有複發。

另外,現實中男女主并沒有離婚,而是分居了。劇集的改編則是增添了戲劇性。

女主講述這段經曆的目的,是想展現一種“與衆不同的浪漫”,是在女主生病脆弱時期,男主悉心照料,做一些“unsexy”的事情,比如買軟便劑,然而這份患難中的體貼細心,才是最有愛、最浪漫的體現。

...
男女主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