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都在談論小栗旬和長澤的顔,我覺得可以就故事本身的比賽做一下說明。

首先在劇中,橫幅中“ロボコン”可以視為Robot+Contest=Robocon

...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Abu Robocon(亞太大學生機器人競賽)的前身是日本廣播協會的機器人比賽,該項賽事從1988 年開始,于1989 年成為日本NHK 每年的賽事,命名為“全日本機器人大賽”。1990 年第一次邀請除日本之外的國外代表隊參賽,成為一項國際性比賽,曆時十年。該活動的宗旨是緻力于培養各國青少年對于開發、研制高科技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各參與國的科技水平,為機器人工業的發展發掘培養後備人才。 它需要學生綜合應用本科所學的機械制圖、數電模電、單片機、傳感技術、自動控制、圖像處理、計算機編程語言、電機拖動等多門學科的知識。通過機器人平台,可使學生對機電一體化系統有完整的系統認識,增強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國内從02年開始舉辦Robocon國内選拔賽,後通過央視播出的方式,Robocon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關注,這也是很大部分參賽者童年的回憶,Robocon每年由主辦國自行設計題目,各參賽的有大約一年的時間進行籌備,在國内選拔賽獲得冠軍後,可以到主辦國參加亞太區決賽。。與同時期的Robot Wars(機器人大擂台)相比,Robocon的觀賞性顯得就沒這麼強了,更多的是策略和速度的比拼,有時遇到強隊,往往比賽剛開始沒多久,強隊就已成功完成了所有任務,留下一臉懵逼的對手和普通觀衆,雖然受限于知識儲備和直播條件,無法明白很多場上比賽的機器人的原理,但機器人精巧的設計及優秀的配合,還是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就此在我們這些孩子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随着年齡的增大,開始接觸互聯網,也有了更多機會去了解這個比賽,央視當時還拍了一套相關的紀錄片,使之可以知曉比賽背後的故事,參加比賽的隊員大都是本科階段的大學生,一般分為機構、電控、硬件三個組(現在可能會多個視覺組),備賽的過程可以說是一群人不斷進行思維碰撞的一個過程,這也符合了國内選拔賽的口号:“ 讓思維沸騰起來,讓智慧行動起來 ”,更重要的是在備賽中學會了如何團隊合作(當然,也少不了互相甩鍋),同時遇到了一群能一起熬夜,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兄弟們(對,沒有女生),總的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一場經曆,哪怕最終的成績并不理想,但能參加一次Robocon,就已經算是夢想照入現實了,這份難得的經曆,可能會伴随每個參與者一生。

最後,請讓我以2013年Robocon贊助商晚宴PPT為結語,以此紀念那段難忘的青春。

ROBOCON具有這樣一種精神:敢想、敢做、敢拼,純粹的團隊合作,不官僚,無私利;不做功利的機會主義者,為興趣和理想,沖破枷鎖、不計代價

參考資料:

《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央視合集

Robocon機器人大賽二十年

ABU ROBOCON機器人大賽掃盲帖

Robocon?Robotac?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