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部世界一样,这部剧讨论的也不是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而是人性。不只是导演说的,是关于信仰问题的讨论,而且还是关于成长问题和人格形成的讨论。小主人公Campion在两个机器人mother和father的照看下“侥幸”存活,具有多数神话传说中“先知”的品质:宽忍,内敛,坚强,善良,具有宗教感受力。两位机器人也在看护工作中有所改变,最明显的是mother,她变得敏感,神经质,甚至有些歇斯底里(在第三集提到她的存在就毒害了人类孩子(人性),我当时怀疑导演在教育问题上具有仇女倾向,当然剧情后来洗白了mother),father愿意为了Campion改变原初任务计划,也对mother展现出了超出常规(机器人)的信任和爱(mother的原话)。
目前的剧集中同时展现了无神论的浅薄自大和有神论的愚钝孱弱,这种讨论会以怎样的结尾收场,在抽象层面并不难预料:无非要么是回归一种康德式的,对宗教性问题和一般经验性问题进行区分,在伦理的,人性化的立场上重新进入宗教和其他问题;要么是以类似荣格的姿态,表明宗教性在人性当中根深蒂固的地位,给出一个对未来的,更合理的宗教(或类似宗教的组织)的展望……一言以蔽,抽象层面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看了下评论区,似乎这个雷导特别喜欢这类题材,我也许看过他之前的作品,也许没看过(完全没记忆了),但根据这部作品判断(Campion的性格和经历),这位雷导和很多导演(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以及其他很多艺术家一样,都可能有一些所谓的family trauma,并且直到今日还没有走出来。这种创伤可能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事件,而是成长环境和性格因素所造成的问题的不断累积。
但这些都不妨碍这部片子成为一部值得期待的优秀作品。甚至可以说,这些反而使得这部片子值得期待。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痛苦的灵魂,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是灵魂献祭的产物(埃罗·他拉斯蒂在他的《存在符号学》里对焦虑-期望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有过精彩的阐述)。这么说虽然有些隔岸观火,不近人情的味道,但欣赏者的立场无非就那么几种,要么完全自我代入,“永远热泪盈眶”,要么投入有限的情感。一般来说这两种方式也有各自对应的作品,前者对应的是当代小说,大众电影等,后者对应的往往是舞台剧,歌剧,或是我们的戏曲。前者追求的是代入感,后者则具有仪式性和形式化的隐喻,在虚假中默认虚假。
任何一部片子都很难具体分类,这一部也一样。因为它不仅和标准相关,也和具体的观众相关。如果你能在小Campion身上找到共鸣,找到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那么它就是一部值得让你全情投入的作品。当然如果你过了“热泪盈眶”的年纪,也隐约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在西方作品中广泛存在的,关于宏大叙事的模板,你也有权怀疑导演其实是在贩卖焦虑。
(2020.9.5)多说两句。有些人可能不明白小Campion的心理,导致现在评论里有很多“白眼儿狼”的评价。有一个经典的场景:小Campion对father说,“你是有用的”。这句话是站在father程序设定的立场上,对father的一句安慰。他没有哭闹耍小性,在这一刻,他明白不论是father还是mother都不是完美的,都无法超脱于某种设定(对应人类的价值观),没有反思这种设定的基本能力。他不再是那个整天要抱抱的小男孩了,而是选择孤独地承受这种和亲人的隔阂,尽管他的父母没有能力理解这种隔阂。和亲人、神明或大自然的疏离,是精神分析学家探讨问题的一个常见起点,这里不做评论或展开。
这种疏离是必然且悲剧性的,对双亲和孩子而言都是一种痛苦的过程,这其中没有一方是“自私鬼”,“白眼狼”。添加这段注释的目的是,对于评论区的一些家长或将来有可能成为家长的人,我希望大家能宽容地看待这段关系,不要把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绑在自己身上。就像歌里唱的,“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他会自己长大远去,我们也各自远去”……另外,Campion毕竟注定是要成为主角的,带着这种偏见也妨碍您看剧不是,除非您说我不看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