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在看劇之前,我的期待值挺低的。

一個神童少女過五關斬六将、最終成為世界冠軍的故事,聽起來有點老掉牙。

沒想到一集接一集,根本停不下來,真香。

那麼這部劇究竟有怎樣的魔力?

【目錄】

劇名&譯名劇集背後的故事本劇的“魔力”一些感想 & 遺憾

...

1、劇名 & 譯名

劇名 The Queen’s Gambit 本義是國際象棋中的經典開局方式,中文翻譯為“後翼棄兵”。

在本劇中其實有兩層含義:

一個是術語本義,突出國際象棋這一核心要素;另一個則是利用Queen雙關這是一部女主大戲。

Queen是棋子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而女主也是棋壇頂端唯一的女性——當之無愧的Queen

...

...

那麼什麼是“後翼棄兵”?

簡單而言,就是作為先行的白方,犧牲掉皇後一側的邊翼兵,來獲取對中間場地的控制權(exchange wing pawn to gain more control of the center)

所以這個術語其實是“皇後舍棄了邊翼兵”的縮寫(queen sacrifices its wing pawn)

放在棋盤上來看,犧牲的皇後一側的邊翼兵,如左圖紅圈;同理可知“王翼棄兵”,就是犧牲國王一側的邊翼兵,如右圖黃圈。

...

黑方應對後翼棄兵有兩種方法一個是接受棄兵,(綠圈)拿下對方sacrifice的這個兵,失去對中場的控制權

...

另一個則是拒絕棄兵,派兵守衛,保住中場。如果白方吞下黑方中路兵(綠圈),那麼黑方派出的另一個中路兵就可以吞下剛剛占據黑方中路的白方兵,最後雙方在中路center還是各有一個兵在。這也是最常見的應對“後翼棄兵”的方式。

...

更多關于“後翼棄兵”的解釋、動圖演示,參見:Queen's Gambit (How To Play It, Attack It, And Counter It)

而關于譯名有不小争論。

現在網絡上很多人都是支持本義翻譯《後翼棄兵》(所謂的官方翻譯),而吐槽最開始的譯名《女王的棋局》。豆瓣開始使用的是後者,然而呼聲太大,現在也改成《後翼棄兵》。

原因大概是後者看起是門外漢對劇名原義的曲解——Queen本義棋局中的皇後,卻變成了“女王”;Gambit其實就是開局的固定術語,卻變成了“棋局”,讓人懷疑是不是譯者看錯成了Game。

...

但我認為《女王的棋局》是更好的譯名。

的确,後翼棄兵更為準确,然而卻因為準确,失去了劇名原本的魅力。

首先,女王的棋局更簡單易懂。“女王”——女主戲,“棋局”——國際象棋,要素鮮明,基本能讓人一看到劇名,就大緻知道劇集的核心内容。(反觀“女王的開局”,什麼開局?國際象棋的要素就缺失了)

那麼後翼棄兵呢?講真心,這真的是一個讓門外漢摸不着頭腦、佶居聱牙的詞組。

我最開始還以為“後”是後來的“後”,直到去了解了術語真正的含義,才真正恍然大悟,輕松地記下這個詞組。但是對于大部分觀衆呢?

...

其次,女王的棋局翻譯出了雙關。像我前面所說的,Queen不僅是指皇後棋子,更象征着女主,代表女主在男性統治的國際象棋界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好像棋局中唯一的女性、确具有最強能力的皇後。所以在譯名中直接把“女王”這個詞拎出來,正好強調了這個雙關。

不然為什麼不說the king's gambit?沒說女主就偏愛後翼棄兵,而不喜王翼棄兵呀。

而至于後翼棄兵,大多數門外漢觀衆應該很難立刻把“後”聯想到皇後吧。我認為是體現不出原名中的這個雙關含義的。

...

還有小夥伴糾結棋局中沒有女王,隻有皇後。

誠然,棋局中的queen之所以翻譯成皇後,是因為她和king國王配套的,“皇帝正妻”。

而同樣是queen的女王,則是“女性國王”。

那麼本劇中的女主,是名字裡都要帶着國王的“皇後”,還是更為霸氣的“女王”呢?

正因以上幾點,我個人是更傾心《女王的棋局》這個譯名。并不知道這個譯名的原始出處,即使不是“官方”,也勝過“官方”。

再說了,譯名不能隻追求準确。“信達雅”,不能隻求“信”,不求“達”和“雅”吧。如果觀衆連名字都讀不通,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個人看法,歡迎讨論。

...

2、劇集背後的故事

介紹一點劇集背後的一些故事

1)小說改編

本劇是根據Walter Tevis的同名小說改編,原作于1983年發行。作者本身就是一名國際象棋手,級别是Class C,大概就是劇中總是同時出現的兩位小哥的水平。

Class C: 平均水平的棋手,大多數努力的人可以達到這一水平。average club or tournament player, most people can achieve this level if they work at it

不過很不幸的是,在小說發行後一年(1984年),作者便因病去世。

劇集忠于原著的,就是一個名叫Beth Harmon的天才象棋少女的成名故事,沒有“性轉”。雖然我沒有看過全書,但是稍微看了一下最後一場比賽的摘錄,劇集基本與其一緻。

...

2)女主原型

因為作者早逝,所以沒有來得及有對女主靈感來源進行“官方解釋”。但是根據不少評論家的觀點,Beth Harmon的原型是美國天才棋手Bobby Fischer。

Bobby是神童棋手,15歲成為grandmaster,18歲獲得全美冠軍,最終于1972年獲得了世界總冠軍(與劇中女主獲勝幾乎同一時期),年僅29歲。

...

然而很快地Bobby便退出了競技賽場。後期Bobby一直被精神疾病所折磨(他的母親也患有遺傳性精神疾病),發表了不少瘋狂的言論,甚至公開叫嚣美國政府。他疑神疑鬼,甚至還懷疑有人給他下毒、在監聽他等等。

後來他重返賽場,也不順利。92年,為了參加一場在一個争議地區舉辦的比賽,Bobby無視了美國政府的警告,最終被美國政府通緝,在海外流亡。

04年他在日本因使用吊銷護照而被逮捕,被關押了幾個月。最終somehow獲得了冰島護照,在一個舉目無故人的異鄉度過了自己的晚年,于08年去世。

...

Bobby凄慘的後半生,無論是精神疾病,以及對主流觀念的抵觸、甚至忤逆美國政府,都讓人不禁聯想到劇中遭受藥物、酗酒問題困擾,并且特立獨行的女主。

隻不過,女主相比于Bobby是幸運的。在她覺得自己最孤獨無助的時刻,蓦然回首,卻發現身邊其實有一衆默默關注她、願意幫助她的好友,她也最終不負衆望,逆境而上,獲得了成功。

...

3)劇集成型

本劇導演Scott Frank電影界出身,曾經是《金剛狼3》的編劇之一,一直活躍在電影界。

後來他想要拍攝一部自己撰寫的關于西部女人鎮的電影,但沒有電影公司肯接,最終賣給了Netflix網飛,制作了7集迷你劇《無神 Godless》,好評如潮(豆瓣8.8,IMDb 8.3)

2017年《無神》的成功讓Scott Frank嘗到了美劇的甜頭。不久Allan Scott就帶着《The queen's gambit》的劇本找上門來,想讓Frank來導演。兩人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部劇。

Scott Frank在網飛的這兩部作品,同樣都是7集迷你劇,因為他本人認為這是最好的長度。兩部也都是以女性為主角,講述了激動人心的女性故事。并且兩部劇的攝影、布景都十分具有電影質感,被影評人評為“movies, but longer”。

知道了導演的經曆,你應該能更加理解本劇的女性主題和電影質感是從何而來的了吧。

...

順便一提,本劇主打海報的細節,棋盤上的酒瓶(黃圈)和藥瓶(綠圈)俨然成為棋子,也暗示了女主酒瘾、藥瘾的問題。

...

3、本劇的“魔力”

聊了背景,那麼本劇的魔力究竟是什麼呢?

恰到好處的叙事節奏,精美的制作,電影質感的攝影與布景,已經被不少答主提到了。我在這裡想重點表揚一下角色方面。

1)女主大戲,女主魅力頂半邊天

我想本劇至少一半的魔力都來自于女主和女演員Anya Taylor-Joy(ATJ)的魅力。

我對ATJ最早的印象是來自于16年電影《分裂》,她在其中扮演一個受害者,水汪汪的大眼睛,簡直是一副小鹿斑比般楚楚可憐的面孔。雖然隻是一個配角,演技也完全被一美壓過,但是憑着别緻的顔值留下了不小的印象。

...

而在本劇中,擔任挑起大梁的女主,ATJ有了更多機會展現自己的演技(參見下面三張圖表情的微妙變化),為年少的懵懂到成年後的成熟感,完美地展現了自己的range.

...

...

...

并且因為劇中有大量的近距離面部特寫(上面3張圖),也是全方位地展現了ATJ實力過硬的顔值。(除了正面特寫,當然還有側面,如下圖)

...

還包括恰到好處、簡樸而不簡單的穿搭,進一步提升了女主魅力值(完全秒殺隔壁emily in paris)

...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劇雖然整體色調偏灰(尤其是前幾集),但是其實有利用布景與調色,将人物背景中加入了不少偏暗的暖色系色調,從而使得女主的一頭紅發變得柔和,不顯得刺眼。看完讓人不得不驚歎一句,女主真漂亮。(真不愧是差點扳直男記者的女子hhh)

...

...

2)出彩的配角

一個講述天才少女成名的故事,如果放在2個小時的電影中,我想更多會着重于她個人的成長與内心糾葛以及比賽的激烈程度,而減弱配角的分量。

然而正是因為時長擴展到了7個小時,有了充分的空間去展現女主身邊形形色色的人物。因為她的形象、她的存在,不僅僅是來自她自己,還需要依托她身邊的人。

A.

最重要的配角,想必便是僅僅在第1-2集出場的修理工大爺。

修理工大爺對女主的意義,不僅是作為她的第一任“師傅”、給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更是她真正擁有過的一位“父親”。

親生父親不見蹤影,冷漠的繼父形同虛設,而修理工大爺卻在女主童年真正陪伴過她、真正教給她知識與規矩,并默默給予。

他雖然外表冷漠,但卻有着一顆溫暖的心。

雖然看似威嚴無情,但是在見識了女主棋技之後,沒有羞愧嫉妒,而是将她引薦給他人,給她提供更廣大的平台。在女主口出粗鄙之語後,沒有大發雷霆、打罵女主,而是通過時間自己默默消化,最終原諒了女主。

在女主被抓包禁止下棋之後,雖然看似無視了女主的懇求,但他内心明白一味沉溺于競技與藥物對于年幼的女主并無好處。但後來女主長大後向修理工借錢參加比賽,修理工卻也毫不猶豫地寄給了她錢,助她重回競技賽場。

...

他有時還有點可愛。在别人給他和女主拍照片時,他顯得頗為緊張和一丢丢害怕,好像是長這麼大沒有見過這陣仗。

他是十分克制與内斂的。在最後女主離開時告别揮手但是他卻沒有回應的那一幕可以看出,之後幾年女主與修理工可能也很少有交集了。正因如此,女主可能也一直覺得她讓修理工失望了。

直到多年後她參加修理工的葬禮,回到童年的地下室,才發現這麼多年來修理工一直默默地關注着她,将她的獲勝新聞粘貼在牆上,就好像一位慈愛的父親,在默默地對這位毫無血緣關系的“女兒”說上一句——“我為你感到驕傲”。

他的葬禮上寥寥幾人,也許他終身未娶,昏暗的地下室便是他的全部世界。但是這清貧甚至有點凄慘的生活,卻沒有讓他成為一個鐵石心腸的人。反而讓他用自己的方式,一個父親般的方式,默默地給予。

這也讓女主頓悟,一直以來,她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B.

其次,女主身邊的女性,沒有一個多餘的角色,她們都展現着那個時代不同的女性。

女主管,一個傳統保守、嚴厲教條的女人;親生母親,一個格格不入的女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卻沒有得到幫助,最後病情發作死亡;繼母,一個懷才不遇、被世俗觀念所限、解脫後隻可惜年華已逝、最終郁郁而終的女人;黑妹閨蜜,一個人們眼中不入流的情婦、小三,但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且為朋友慷慨解囊;法國妹,那個時代最解放的女性代表;

從保守到自由派,從角色述說着那個時代不同女性的遭遇。

...

特别想說一下繼母這個角色。

她是一個家庭主婦與“母親”。最開始被丈夫抛棄、沒有收入的她,讓女主幾乎辍學般的出去比賽賺錢,确實是有利用女主的功利心在的。但其實她對女主也是有母愛的。比如女主年輕出去瘋玩時對女主的關心,女主給她這個門外漢講起時她還耐心地傾聽,等等。但是她又不算是一個合格的母親。粗心到忽視了女主偷拿藥,還讓女主喝酒,最終導緻她産生了酗酒問題。

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個有着美好願景、懷才不遇卻安于現實的平常人。彈得一首好琴,還夢想異國的戀人,然而現實總将她拍回谷底。所以她沉迷于酒精,沉迷于電視劇,沉迷于虛幻的美好世界,卻很難主動去改變現實。直到最後在異國他鄉徹底夢碎,不知道是否有心碎的原因,她最終還是在酒精與幻想中死去,令人唏噓。與女主後來的經曆相對比,有着更強烈的警示作用。

...

C.

最後,其他幾位男性角色。

女主情路上的“鐵三角”:讓女主情窦初開的男記者Townes,讓女主知道自己不再孤獨的小可愛Harry,督促女主棋技進步、友人之上戀人未滿的Benny。

還有難得的沒有刻意抹黑蘇聯、老謀深算、但又風度翩翩的俄國棋手。

加上前面的女性配角,每個配角其實都僅僅在女主的整個故事中出現了一小段,然後便退出了故事線。

有人可能會說顯得局促,角色沒有很好地鋪開情感線。

但是我卻覺得這才是讓這部劇更加有共鳴的點:生活中的友人來來去去,雖然隻是我們人生軌迹上的一小段旅程,卻也彌足珍貴。甚至在最後這些以為已經永别的友人能夠重聚在一起為自己加油打氣、出謀劃策,才顯得更加感動人心。

...

4、一些感想 & 遺憾

前面多多少少也談了一些感想。這裡還想補充的是,本劇的女權色彩,其實也還算明顯,比如女主厭煩媒體報道自己時隻是強調自己的女性身份,比如女主怼繼父說他根本沒有用心傾聽繼母的琴聲,他才是那個可悲的人等等。但是我覺得不同于有的女權影視作品刻意醜化弱化男性角色,這部劇的角色刻畫是以一個平等的姿态,而且不說教,用故事闡明事理。

另外,我想故事最後的安排,就是讓觀衆明白,不論是遇到人生大事(如競技比賽),還是處于人生低谷(藥物、酒精問題、抑郁問題等)時,都不要完全一個人承擔。找尋朋友、親人的幫助。也許你以為自己孤獨無助,其實你所需要的就是說出那句“幫幫我”。

還有就是雖然本劇女主的一路開挂顯得劇情偏“爽”而非足夠深刻,但是就像網友所說的那樣,生活已經夠苦的了,看看爽劇開心激動一下,何嘗也不是一件足以慶賀的事情。

...

另外,在看過幾篇雜志影評之後,總結中差評的原因主要的有這兩點

1)故事節奏略緩慢,壓縮成3-4集或者拍成電影會更好。

這一點我不贊同。電視劇優于電影之處就是有空間進行背景補充,如上述的配角塑造,或者是對女主個人經曆的展開,都是讓女主更加relatable與立體、讓觀衆産生共鳴的要素。

比如與俄羅斯人比賽輸了兩次,看起有點重複,但其實兩次女主的心境不同,第一次是年少不更事的青澀棋技,縱使再有才華也輸在了心态與氣場上,她是輸給了對方;第二次則是暗示女主愈演愈烈的藥物與酒精問題,這一次她是輸給了自己。

如果放在電影中,這兩次肯定會被合并為一次,卻可能難以體現女主心境的變化了。

2)主題不深刻,許多可以深入的話題,如面對藥物問題等,都沒有深入。

這一點我覺得也算中肯,确實“爽劇”背後的主題也不算深刻,女主從藥物酒精問題中重生的轉折也有點突兀。但是,就像女主在給繼母講棋時說的那句話

I’ve noticed the moves they applaud loudest are the ones you play rather quickly.

我想為了整體效果,為了赢得掌聲,有時劇集就是要舍棄一些東西吧。

彩蛋:女主&“Benny”的雜志照片

...

...

...

整理不易,歡迎點贊支持

喜歡追美劇的小夥伴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