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高考結束的那個夏天,我把所有學校的專業第一志願都填了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傳播學。

入學前,在各種新生群中認識了直系師姐,她給我介紹了這部《新聞編輯室》,我很喜歡。開學後加入了一個英語社團,其中有一個背電影台詞/名人講話稿的環節,我們還背了第一季第一集開頭Will的那段發飙語錄。因為真的特别喜歡,背得那可是滾瓜爛熟,以至于四年零十個月後的今天,我都還能把後半段背出來。(前半段有太多數字了,什麼哪個國家的文化程度第幾名、數學第幾名、哪個國家擁有自由……實在記不清了)

那時候,我最喜歡Mackenzie,我們所有人都喜歡Mackenzie。名校辯論社主席、戰地記者、當紅節目制片人……在職業方面,從軍火炮彈的縮寫到堂吉诃德的名言都能信手拈來;為了追求做一檔能真正指引選民的良心節目,願意接受苛刻的合同條款,還要忍耐男朋友陰晴不定的脾氣;愛護團隊,從不大吼大叫,總是想辦法掩護下屬的錯,能給人機會的時候絕不吝啬;為了新聞線索不惜以身犯險,出問題了第一個引咎辭職,Will尚且有洩氣撂擔子的時候,但Mac從頭到尾都把“新聞主義”刻在了額頭上。在個人生活方面(如果有的話)(畢竟從來沒見過Mac自己的家,她怕是住在了電視台吧?),明明是個職業女性,雙商在線雷厲風行,但也有面對感情時和犯錯時的手足無措,甚至還有點八卦,點完鴛鴦譜還順便成人之美。

雖然劇本把她塑造得有點過于神神叨叨,但是Will和Mac的光環實在是太重了,堅持做自己信仰的事業的同時還賺大錢,住着紐約豪華公寓,随手遞信用卡給辦公室的小年輕去買電腦,為了圓一個“謊”信步踏入Tiffany買鑽戒。天呐,有誰能不愛Will和Mac呢?有誰不渴望着成為這樣的人,站到新聞界的塔尖?

那時候,我還嫌Maggie, Jim, Don, Lisa, Hallie等等的感情糾纏太多,橋段太無聊。(主因可能是Jim不夠帥,又或許是年輕一輩在年長一輩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下淪為了背景闆)

這五年,我為了讀新聞專業,舍棄重本學校到了一所雙非,結果讀了一堆洗腦理論,所謂的新聞理想泯然衆人。後來因為參加了一個暑校,認識了許多北京好學校的朋友,激發了我去北京上海實習的動力,被業界前輩質疑過癡心妄想,但也遇到了賞識我的另一些記者姐姐們,還擁有了一大群仍然葆有天真理想的朋友,他們把我帶回到曾經以為無路可走的那個路口。

現在,我準備要去美國讀新聞學院了。不是第一季第一集的西北,雖然我非常想親眼看看那個橢圓形的演講廳(如果取景地真的是西北),也不是Don引以為傲的哥大,是一所全片都沒有提到過的學校。

當我最近重刷《The newsroom》,發覺Will和Mac都太太太遙遠了。就像是業界裡衆口相傳的神話,誰誰曾經深入敵人内部、含垢忍辱,揭露了某某黑幕;誰誰曾經為了堅持獨立性為了保護信源,被關了多久,最後終于放了出來;誰誰年少成名一紙風靡,誰誰厚積薄發終成大器。但現實是,有一萬種讓你閉嘴的辦法,但隻有極少數幸運的受辱者能被記住。這個行業人來人往,甚至你願意受辱,也得先有一番成就才或許會輪到你。最普遍的情況就是,他們轟轟烈烈地來,悄無聲息地離開,彰顯了一番虛名,沒有留下任何故事。更慘一點的,來去都無聲,努力了堅持了,苦盡甘未至。

所以五年之後的現在,我覺得最真實的人物是Maggie。徒有一份光鮮工作,上司卻記不得也不在乎自己的名字;有不那麼愛自己、自己也不知道愛不愛他的男朋友;因為在辦公室職位最低,别人不願意幹的活都推給她;也偶然會有情緒,但還是要工作為先;工資少卻背負着高額的貸款和房租,還有時合得來時合不來的室友;有職業理想但現實大相徑庭,還是慣性地忠誠和堅持吧,因為如果自己不堅持,團隊就徹底沒人了,但又或許,如果自己都放棄,那從事這份工作的初衷也就沒有意義了。

時常犯錯,時常懷疑,選題時常被斃。也會遇到好mentor,也會跟同事互相關照,但一團亂麻的生活終究還是自己才能解開。終于逮到機會搞一個大新聞,then fucked up.

其實她做得算是很好了,初入職場笨手笨腳,但大錯沒犯,也有幸身處好團隊,上司賞識給機會,甚至職業愛情雙豐收。現實中,真的會有這麼天使的公司、上司和團隊嗎?

我經常想,讀了新聞學院有什麼用。瓦薩學院畢業也可能需要靠“勁爆内容”和标題黨吸引流量;跑大選、鏡頭前再光鮮亮麗,實際上問不了任何有意義的問題,工資甚至以優惠券發放;哥大畢業,好不容易熬到制片人的職位,也面臨跟隔壁節目競争的kpi;就算既堅持崇高的專業主義又獲得了市場喜歡,一不小心被賣給新老闆,越是家大業大,轉型的壓力就越重。

可是你知道為什麼《The Newsroom》好看嗎?每個人都愛死了Aaron Sorkin創造的世界。因為它實在是太理想化了,無法存在的東西,往往都是最珍貴的、最讓人贊歎和懷念,也最讓人惆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