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看片前特意去看了一下影評,大多數觀衆都把這部片子當做是像《La La Land》音樂劇影片,第一部獲獎無數起點實在是太高了,導緻這個華納大ip在籌備第二部的時候前期給人的鋪墊給人帶了過大的驚喜,不管從角色上男女主兩大巨星,還是大場面的預告,都已經吊足了口味,所以當我們真正看到電影時,發現沒有預想的這麼好,就會覺得不好看。

這部更像是導演進入亞瑟身體對自己前作的自省,尤其是那幾場審判小醜的法庭戲,選的每一位證人在第一部裡都是對小醜友好的“無辜的人”,但他們都在法庭上選擇了控訴小醜,這是第一部裡小醜視角之外的“市民”視角——看看吧,在你 Fuck the world 的時候,無辜的市民在經曆什麼。

電影裡甚至也有一個“導演”,把小醜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大受歡迎,小醜的追随者看了幾十遍,亞瑟也不斷和人确認這是一部好電影。隻有在最後一刻,一個路人角色說了一句,那是部爛片。

亞瑟在一開始就是個善良的人,這種善良注定了當他意識到自己要的公平和他受衆要的混亂不同,當他意識到小醜隻是人們表達不滿的工具,沒人真的關心亞瑟以及亞瑟經曆了什麼,他會陷入崩潰,會被雙方抛棄。所以每看到影片中小醜大笑的時候我發自内心的感動,這是他一種對那些隻為收視率而揭他傷疤肆意開他玩笑的人們的嘲笑與反抗。

這也是小醜女莉那個角色的作用,她就被寫成了小醜擁趸的代表——亞瑟和不公的世界談情說愛,但發現世界愛的隻是小醜,不是他亞瑟。

小醜從他這個文化符号誕生以來,第一次站在了中間地帶,不左也不右,就是一個孤獨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