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醜這一角色,大家可能已經從先出的幾部經典的關于小醜的電影作品裡對它有了一定的解讀和印象,可以用瘋狂、極端、生活邊緣化、扭曲的内心、反社會人格,卻又可憐、合乎情理的做着正常人不敢做或是超出原則底線的事這樣一種複雜的小人物形象。

      對于這部一上映就得到觀衆極大認可的《小醜》,從一開始要播出之前我就極其期待着。不得不提的是,在這之前最吸引人的小醜角色要屬希斯萊傑的小醜——傑克,當然,在這之後我認為亞瑟也沒有超越傑克,或許是先入為主或許是個人感覺,這裡不做過多解釋,因為每個人的感受和評價都不一樣。《黑暗騎士》電影中希斯萊傑的一舉一動一個表情放佛都是為那個角色而打造的,可以說希斯萊傑就是傑克,拍完《黑暗騎士》之後,沒過多久他就自殺死于自己在紐約的一家公寓,究竟是他的生活與角色傑克交疊,還是角色傑克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才讓他結束生命,這些我們再也不能聽到他的回答,或許有些人的一生就是為了成就某些什麼而開始的,然後短暫得猶如熄滅的煙火融于黑夜裡,銷聲匿迹、無影無蹤。以上開篇僅以紀念希斯萊傑。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回歸主題,我們先來說說《小醜》整部電影的拍攝風格,大多是對比鮮明的畫面色彩,色系都是比較厚重、深沉、容易給觀衆塑造身臨其境、内心一開始就和電影同步積郁沉重的效果,而且小醜的化臉也是紅綠白為突出的主色調,兩者互相呼應。小醜在西方國家一直都是一個“要給世界帶來歡樂的”喜劇角色,表演滑稽的動作,永遠微笑的表情,負責讓人快樂。他們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大多數的小醜表演者都是在街邊、商鋪、小活動中進行表演,諧星是比小醜又更高一級的喜劇人了。電影之所以選擇小醜這個小人物來塑造我想是選中了他的代表性,畢竟在這個社會,普通平凡的人才是大多數,他的形象更鮮明、更突出、更底層,還有一點就是,他的任務就是不論任何時候都要微笑,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人們最向往的就是可以随意表露自己的情緒,或哭或笑或是悲傷或是歇斯底裡,不用顧及旁人的眼光,不用顧及是否給自己帶來什麼影響,完完全全做一個本我。可是生活往往就是約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準則在約束着自己,所以我們不能表露自己的内心情緒。小醜也是,他不僅不能表露出來,還隻能微笑,這樣一種背離人性的要求,讓這個本應快樂的角色反而被醞釀成為了一種悲劇的代表。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中的亞瑟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諸事不如意,渺小、透明的小人物,他和母親一起生活在一所破舊的老公寓裡,幾乎無法維持生計。電影開篇就是他在做着小醜的工作,在街頭表演、揮舞着商家的廣告詞,一直微笑着,直到被幾個小混混搶走廣告牌後,他開始沿路狂追,直到後來被小混混一起群毆,廣告牌也被踢壞了,他也受了一身傷。一開始這個劇情出現的時候我覺得匪夷所思,不太合理,一個廣告牌而已,搶走算了,費不上冒着危險去追尋,直到後來有一幕,老闆叫他去辦公室,讓他不論用什麼方法也要把廣告牌找回來,這個時候老闆明明知道亞瑟被打傷了,廣告牌也被毀了,可是他一樣下達了這樣的命令,這兩個劇情的前後呼應也折射出,在電影裡的社會中,底層人的性命安危還不如一個能帶來利益的廣告牌重要。勞動力的剝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淡漠等等,展現在電影的每一個細節裡。

      電影從亞瑟的生活鋪展開來。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相依為命的母親,公司老闆,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住在同一個公寓曾帶來一絲光亮的女鄰居,作為偶像的諧星莫瑞,社區的心理女醫生,市長——也兼顧她母親妄想症幻想的亞瑟父親身份,追随他的暴動市民。都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人物關系。可是就是這些離他最近的人,最關鍵的角色,一個個毀滅他對感情僅存的那一絲寄予。唯一剩下一個,也是在影片中亞瑟說過唯一對他好的人——侏儒同事,這讓亞瑟的人生顯得更加的可悲可憐。

      影片中,讓亞瑟一直保持着對生活留有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他的母親——索菲,索菲在整部影片當中塑造的是一個精神上完全依靠男性生活的人,影片前部分都是她給市長寫了求助的信,因為她30年前曾做了市長的員工,希望得到市長的回信和幫助,認為市長是最值得信賴、最優秀的好人,同時也希望兒子和自己一樣這麼認為,可是每一次亞瑟打開的信箱都是空空的,沒有一封回信,而電視上卻總是播放着市長站在台上大談為民着想的話語,這也是影片中對于某種情形的諷刺,大人物永遠關心不到無名小人物的訴求。直到亞瑟在最後一次寄信的時候打開了信封才發現自己是市長的私生子,開始亞瑟不敢相信,卻又報以希望,因為他以為終于他有一個父親了,或許可以得到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父愛和關心,直到最後劇情反轉這都是她母親的妄想症,市長不是他的父親。為了證實這一切,亞瑟去母親曾經治療過的精神病院,在這裡他回憶起過去的一切,他不是母親親生的,小時候母親和男朋友住在一起,任由那個男人毆打虐待自己,這位母親,在領養了自己以後,幾乎沒有做到一個母親應盡的責任,她的領養反而把亞瑟帶入了地獄的深淵,這一切讓亞瑟無法接受,心靈受到極大創傷的亞瑟,回到醫院親手殺死了他的母親,在殺死索菲之前,他說道,“我本來以為我的一生就是一場悲劇,沒想到它其實是一場喜劇”,這句話意味深長,也是亞瑟在電影中内心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亞瑟隻是痛恨生活,痛恨渺小和卑微,覺得自己活得毫無意義;在這之後,他的世界開始崩塌,覺得這個世界以及生命就是一場笑話,如果之前是失望,那之後就是絕望。絕望之後就是可以接受任何事物的毀滅,走向内心世界的極端——親手殺死母親,殺死把他的生活帶入地獄的這位使者。

      他的母親,終其一生為男人而活,前半生自己與兒子受盡虐待也要和那個男人住在一起,後半身在無盡的等待幻想丈夫回應中苟且,精神永遠無法獨立,是男性的附屬品,可悲可恨。

      亞瑟的幻想父親——市長,一個站在高位、位高權重生活奢侈的人。他們這樣的人在影片中,與亞瑟所在階層成對立面,一個站在金字塔頂端,一個在底端。電影中有一個細節,當亞瑟知道他是自己的父親時,把他那一頁的報紙撕下來折好放進筆記本裡,那是他心中對這份父愛的渴望和祈求,是那樣的小心翼翼。亞瑟想盡辦法的見面,在市長那裡卻沒有得到一分回應,哪怕是亞瑟所希望的最基本的尊重。最後死在暴亂市民的槍下。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亞瑟社區福利組織的心理醫生,從一開始為了工作坐着聽亞瑟的負面廢話,最後政府取消這個崗位,她也跟着下崗。她是亞瑟唯一一個可以訴說心事的人,雖然并不是一個像樣的聽衆,但最開始的時候至少還有,最後也沒有了。進一步突顯,像亞瑟這樣的人沒有人管他們的生活究竟怎麼樣,包括那位下崗的心理醫生也是底層人。上層沒人顧及心理醫生這樣的小角色,心理醫生也沒有用心管理病人,除了生活,誰也不想把時間浪費在别人身上。

      亞瑟的同事,藍道和那位侏儒同事。藍道一開始的出現是用關心的名義給了亞瑟一把槍,最後這把槍害亞瑟丢掉了小醜的工作。也是藍道背後在上司那裡暴露是真槍的消息,因為他們不喜歡亞瑟這個怪同事,借此機會将他趕走,這樣表面兄弟背後捅刀的行為,把亞瑟對他留存的同事情誼也給抹殺盡了。電影中也暗示了,在藍道給亞瑟槍的時候,他用具備傷害性的話語取笑侏儒同事,引的一群人哄堂大笑,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會發善心同情起别人來呢。最後怕真槍的事情暴露,虛情假意的跑去看亞瑟,死在亞瑟的剪刀之下。

      電影中出現了亞瑟的幻想情人,隻因為在電梯中,她做出了一件讓亞瑟引起共鳴的事情,從此由一個美好女性的形象留存在亞瑟的心裡,在他最開心或是最難過最需要人的時候,總是會出現她的身影。直到最後亞瑟殺了母親,淋着雨回去公寓的時候,觀衆才知曉之前的一切美好愛情都是亞瑟自己的幻想,亞瑟進入女生的公寓被趕了出來,原來他和她的母親一樣出現了精神幻想症,這樣的溫暖和亞瑟心中的那絲光亮也在那天熄滅了。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偶像莫瑞,在他的眼裡是一個幽默善良懂得體諒弱小的人,可是生活放佛就是要教會你什麼是真實,在亞瑟的母親住院那天,莫瑞在電視上沒有經過當事人本身的同意,随意把亞瑟為了成為脫口秀演講人而做的努力當做笑話放在電視上當着全國人民播放,那個體諒、尊重别人的莫瑞原來不是亞瑟以為的那樣完美的形象。也在吞噬着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隻不過他包裝得更像個好人而已。最後死在星期四亞瑟的槍下。

      也正是因為莫瑞的播放,讓亞瑟想成為諧星登上舞台的夢想,成功了。隻不過這種成功,不是亞瑟的表演成功,而是亞瑟的人生本身成為了電視觀衆取笑的樂點,觀衆們打電話希望邀請他,因為大家都覺得可憐的亞瑟是個好笑的笑話。這才是亞瑟的人生從悲劇成為喜劇的改變,而這喜劇比悲劇更真實,更殘忍。

      最後就是高譚市暴動的市民們。他們多數是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沒有人關心、無法負擔的生活,弱小、透明化、邊緣化。機緣巧合的亞瑟殺死華爾街三人,成為了一項标志性的運動,亞瑟一直說他沒有政治立場,他殺人以後害怕的奔跑,躲避,在公廁裡大口大口地呼吸,然後對着鏡子跳舞,這一切都是亞瑟從一個正常人的殺人心理恐懼、害怕、緊張到後來心理變異後,情緒得到釋放以後的那種奇妙的感覺令他滿足、興奮,放佛這就是真實的自己。這一事件讓他得到了關注,得到了認可和追捧。市民們開始帶小醜面具,打砸、放火、毀滅高譚市。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回顧整部影片,亞瑟周邊的人與亞瑟的感情一個接着一個的在崩塌、被毀滅。亞瑟也從一個弱小的小醜扮演者,一步一步被逼上到了殺人,引起政治運動,站在兩個階級的中間。明線上,導演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小人物的悲劇,一個應該被同情的小人物的可憐生活,以及所代表的底層人物的生活。可是細想,真的是這樣嗎?不論是母親、市長、同事、上司、心理醫生,他們該死去嗎?我想不是的。在星期四的節目上,莫瑞和亞瑟的對話,莫瑞說了一句“沒有誰是壞人”。我想導演在這裡應該也是給了另一種解讀方式,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壞人,一個人反饋給社會的行為、話語,都是他所經曆的的東西讓他折射出來的,像塊鏡子那樣。每個人經曆的不一樣,所以折射出來也不一樣,被亞瑟殺死的那些人,固然有可恨的點,可是罪不至死。這些人身上存在的惡,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不經意暴露出來的時候,因為這就是人性,亞瑟把對于他不公的人都殺死了,這樣世界就會好了嗎?不會。市民開始暴動,打砸燒毀城市,哥譚市就變好了嗎?不會。可是怎樣才會變好,我們沒有答案。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有人性的地方往往沒有答案。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醜》隐含的東西還很多,我暫且寫幾句。以上。